兵器谱|铁鞭还能当枪使?铁鞭在中国古代战场有多重要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这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喜欢唱的一句戏词,甚至临死之前还想要唱。戏词里的钢鞭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钝击武器——鞭,主体部分是一根细长的金属棍棒,有铜、铁、硬木等材质。鞭装有短柄,形制与刀剑的柄相似。区别在于刀剑的护手一般为盘状,而鞭除了盘状护手之外,还有使用金属珠状护手的。

鞭的主体部分截面多为圆形,也有八角形、六角形等造型。鞭大多铸有节,因此有竹节鞭之称,节的目的在于增大打击力,但也有无节的鞭,被称为素鞭。

鞭最早见于《武经总要》,宋代留下了不少使用铁鞭作战的记录。如北宋时期的将领王珪便善用铁鞭和铁杵,人称王铁鞭。

康定二年,宋廷任命任福领军西夏作战,时任泾州都监的王珪也归任福节制。行军时,任福和先锋桑怿率轻骑于前,朱观和武英领军随后。二月十三日,任福和夏军遭遇,开战后不久,夏军便丢下大批物资溃退。桑怿见状率兵追击,任福本人率军于后接应。宋军一路未受激烈抵抗,但追击改变了原有的行军计划。黄昏时刻,任福和桑怿在好水川汇合。而朱观、武英所部则驻扎在笼洛川。

双方约定次日合兵进攻夏军,但双方尚未汇合,便各自被夏军包围。任福所部宋军不及列阵,最终被夏军全歼,任福和桑怿均战死阵中。

夏军歼灭任福后,合军攻击剩下的宋军。王珪得知消息,便率军来援,见敌军势大,王珪亲自持铁鞭冲阵,连杀数十人,连铁鞭都被打弯。由于敌众我寡,王珪始终未能与任福汇合,回营后,伤重不治而死。最终,宋军大败,仅有少数军队成功撤退。

除了中原军队之外,宋代的少数民族政权军队同样常用铁鞭。以上文中的西夏军队为例。宝元元年,宋军与西夏作战,西夏军将领“举鞭挥骑,自山四出合击”。辽代的雕塑上也有手持铁鞭的武士形象。

▲军博明代铁鞭

明代的军队也常用鞭锏,《武备要略》中说,骑兵作战讲究快马轻刀,但如果遇到身披重甲的敌人,使用鞭锏方能破甲。当时的重型铁鞭为双手使用,长四尺九寸,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臂力量身定做,重量一般在十余斤到二十斤。

▲观复博物馆明代鞭

铁鞭的用法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武备要略》中记述有鞭法,从插图上看同双手刀剑大同小异。明代何良臣所著的《阵纪》中说过,当时的鞭有钯尾鞭、丈八鞭、连珠铁鞭、豹尾鞭、铁鞭等类型,这些鞭各有区别,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来”。

在当时,随着火器的普及,还出现了一种身兼冷热兵器属性的铁鞭,这种鞭的主体为一根铁管,可以填装火药和铁弹,相当于一杆特殊造型的火门枪,使用者遇到敌人时,可以先施放铁弹,然后再手持铁鞭进行格斗。

▲清代铁鞭

到了清代,铁鞭仍然在军中有一席之地,清军的精锐部队锐健营,便装备有铁鞭。从皇朝礼器图式中看,清代绿营兵的装备五花八门,但八旗军队的武器只有寥寥数种,且都是造型简单的实战武器。锐健营作为清军的精锐,仍然没有放弃铁鞭,可见这种武器自有其独到之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