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吃是天生的?

狗狗会为了得到一块饼干的奖赏而不厌其烦地配合主人做任何事。有时,人们会因此笑话它们“贪吃”。其实,人类也不例外,尤其是当面对甜食诱惑的时候,人类的自控能力简直瞬间沦为负值。大多数人“嗜糖”,是因为当我们的味蕾感受到“甜”的时候,大脑的部分区域也会随之兴奋。

甜不甜,问大脑

但最近一项研究显示,糖在人们大脑中的反应也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因“糖”而感到“甜”。比如,患有进食障碍的人对糖的反应就与健康人有所不同。对此,科学家们猜测,这有可能是因为厌食症和暴食症患者大脑的某些区域与一般人有所差异。

那么,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美国加州的精神病医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找来已治愈的前厌食症女性患者、前暴食症女性患者以及健康女性各14名。

实验开始。首先,她们在头一天晚餐过后被要求不得吃任何食物。到了第二天早晨,研究者给她们提供了一顿不算丰盛、但基本上可以填饱肚子的早餐。随后,研究人员每隔20秒钟给被测者注射一次小剂量的“甜味素”,并同时对她们的大脑的多个区域进行扫描观察。

结果显示,那些前厌食症患者在尝到“甜味素”后,其大脑中的奖励中枢(主要的味觉感受皮层)活跃程度明显低于健康女性。而暴食症患者的情况则刚好相反——她们大脑的奖励中枢在接受甜味素的刺激后比健康女性更加活跃。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异常与我们大脑内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有很大关系,它就是多巴胺。通常,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能促使大脑迅速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影响人们情绪的化学物质,一般来说,多巴胺的增加能让人兴奋,但在前厌食症患者的大脑中,这些多巴胺却让她们出现了焦虑不安的情绪。相反,暴食症患者对多巴胺的兴奋反应则比健康女性更强烈。所以,研究者认为,大脑对多巴胺的异常反应很可能是导致饮食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饱不饱,问基因

但也有学者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进食障碍主要还是由审美眼光和社会压力造成的——以瘦为美的“风气”才是导致厌食症和暴食症的罪魁祸首。

对此,神经系统科学家称,虽然流行趋势及世俗文化等非生物因素对进食障碍患者有一定影响,但其根源还是在于基因和遗传等生物因素。否则,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患厌食症的女性数量应该呈爆发式的增长趋势。但据统计,美国患厌食症的人数仅仅只有0.5%,而且这个数据在近几十年来一直十分稳定。

此外,研究者还在那14名前暴食症患者的大脑中发现了一些与常人不同的反射。通常,当我们吃饱后,大脑会降低食欲,给我们发送“停止进食”的指示。但在暴食症患者的大脑中,这种“响应”机制很不活跃。他们很容易对自己吃了多少或该吃多少失去意识,即使胃已经被撑得满满的,但大脑却无法给出及时准确的回馈和指示,而这使得他们比一般人吃得更多,也更容易患上暴食症。

看来,基因和遗传还在进食行为方面埋伏着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吃货”真是天生的。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6年第2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