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读《白鹿原》有感及从白鹿原浅谈关中的原

第一次看白鹿原是在高中,被书店老板忽悠买了一本盗版,就这还被同学传来传去,不知踪影。当时正直青春期,看这书不免前期常浏览“略黄”(儿时定义)的桥段,但最后还是读完啦,可根本读不出矛盾文学奖的味道,只缘那时知识太浅薄。

(这书(pi)好黄呀)

一晃到了硕士期间,听说某某导演要拍《白鹿原》这个IP,在大家都没看过的面前我炫耀我青春期间泛看的那点皮毛,可就这大家还是被我忽悠住啦。据说小娥的演员是导演陈全安的老婆,真心佩服拍摄自己媳妇和别的男人亲热的魄力!

(2012年电影版海报,喂,麦堆上面那两位同志注意一下,大家都看着呢)

废话少说,自打去了杨陵,关中多数被我和某强游历了一番。对于塬及塬上人生活有着清晰的了解,对于国共那个时期的历史也略知二三,再回头去读《白鹿原》,才真心为陈忠实先生拍案叫绝。

塬,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呈台状,四边陡,顶上平。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 四周陡峭,顶上平坦(据《现代汉语词典》)。塬”字出现相当晚,甚至明代《字汇》、清代《康熙字典》都没有这个“塬”字。实际上这是高而平之“原”的后起本字,加“土”而成,多用做地名与地貌描述(《陕西师大报》519期)。事实上,如今还是使用原比较妥切,如五丈原、三原、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等。而白鹿原正也是如此,一个广泛地域的高台。

八百里平川,关中平原,都是表达该区域平坦,被称为中国四大平原之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而古周原、咸阳原、五丈原和白鹿原(图中所示)等都在此区域,顾名思义,用白鹿原比较妥切,表明白鹿原只是众多原中的一个。再给大家形象描述一下原,如杨陵有三道原(从远处看就像三个阶梯、从第一道至第三道高度依次降低),第一道原(高)最高风水极佳,建有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34年)和墓园;第二道原(中)为城区;第三道原(低)临近渭河。原上类似平原交通便利;但原之间地势落差形成大坡道,交通虽说便利但行动十分费劲。

(八百里秦川区域示意图,八百里来源于东西长约360公里)

讲明了什么是原,书归正传。还是前些日子,小存同志要看《白鹿原》,看了几页说好黄,这才又勾起我重读的欲望。《白鹿原》里词藻并不华丽,却刻画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性张弛,脉络清晰,如一部民国到新中国的关中志。我一直在寻觅到底谁是书中的主角,我也没看那部IP把谁设置成了主角。看后最后总觉得社会才是主角,所有人都在围着社会活着。早在清朝末期,无论是白家轩和鹿子霖,还是他们的父辈都是生活在自家的族规。有着殷实家业,想着的也是扩大自家地盘。民国初期期,省县镇体制的推行,使得白鹿原的人们在遵守自己乡约的同时也不得违反县体制的一些要求。其实,由白家轩组织的交农事件,不得不夸赞民国初期的官僚,还是崇尚自由和民主的,这亦是真实民国历史的缩影。发展到后来,一个个小混混都成了共产党的助手,可以看出共产党在发现党员出现了左倾主义错误。后来,国共合作也在塬上上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好景不长,国共关系破裂,各大原上都大肆捕杀共匪,可是先进的党派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总说我们的党内混进了修正主义分子,可为什么不从源头想想呢,国共总是一直在拉拢土匪及自成一派的军阀,然后这部分人查三代肯定有极大罪恶着,不伐有改过自新的,可机会主义总是存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后人就有可能出当下,那么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就可以解释啦,当然这是后话。

然而,共产党内叛徒的出卖使得党受到极大损失,但也造就草木皆兵的现象,重复着历史上“宁可党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党"的现象,对党内大肆杀戮。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白灵就是这个时期的牺牲品,白鹿原把这些刻画的就像太史公写史记一样。我党在国共内战后期,诱降了一部分人,确实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战争,正是兵家中“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大智慧。却也造就了部分机会主义分子的杀戮以及搬弄是非,而正是这部分机会主义分子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善后,能不出差子吗,当然这又是后话?不知道符不符合当今的一句话:不是老人坏,是坏人变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