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导致世界文化同质化?

走进你所在城市中的星巴克,你会发现你也切身参与到这星球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文化实验中。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星巴克这一咖啡连锁店,从西雅图的一家门店,发展到在全球60个国家中拥有20000家分店。每年,全球一体化的星巴克门店都为各地成千上万的顾客提供着同一包装同一口味的咖啡。历史上第一次,无论你是在东京、纽约、曼谷还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你都能在清晨喝到同样的卡布奇诺。

当然,全球化的品牌除了星巴克,还有许多。无论是可口可乐,还是苹果手机,你都能在全球的大多数国家看到这些品牌。从文化多样性及身份意义的缺失和社会西方化,我们很容易看出文化同质化的趋势。同时,这一飞速转变也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在较短的人类历史中出现了那么多不同的文化。如果说文化多样性满足了人类的心理伪装,而世界正在将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的人们融合在一起,那么我们要怎样面对未来的世界?

生命力延续

从更近些的历史看,可记载的科技发明加速了文化能力给予我们的“积累性文化适应力”。草纸卷轴、书籍、互联网使得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将知识代代相传。这从进化的潜力上,在人类和其他动物间,建立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以会使用工具的大猩猩为例。我们认为其拥有智力。然而,从几百万年前,大猩猩就用同样的木棍来捕食白蚁,同样的石头来敲开坚果——他们的“文化”无法积累以适应社会。他们无法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而是不断往复重来。就好比要人类重新学习生火,制造皮革,从地下提取铜、铁,发明智能机。这就是其他动物所面临的问题。

而人类则不同。正是这一“积累性文化适应力”在约6万年前推动人类走出非洲的小部落,获取知识,创造出适应不同文明的科技。最终,人类占领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冰川、沙漠、热带雨林、海洋。不同文明下的人,有着不同的信念、习俗、语言和宗教。

部落在人类进化史上是极其重要的。自然选择恩赐了人类创造及捍卫文化的心理倾向。包括:合作、寻求联盟、互相配合、商品及服务的贸易交换。因此,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社会不仅有家庭,更能通过合作形成社会,社交面更广。

实际上,人类能够把同一部落或同一社会环境中的其他成员当成“亲人”,对其产生家人般的情感。本国战士在战争中伤亡,会使你本能地哀伤,而他国战士伤亡则不会。这很好地证明了这一“文化亲亲性”。我们会为他人留门,在火车上让座,为慈善募捐,甚至会冒生命危险挽救溺水者或为我们的国家而战。

当然,这一“文化亲亲性”也有消极的一面。如:被宣传者利用,制造出二战时期日本空军敢死队一类的自杀性行为。但是,从过去1万多年漫长的进化史上看,团结合作使得不同部落不同起源的人们聚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社会族群。小规模的经济不断发展,使得人类能够负担得起军队支出、能够在驻地建起防卫工事。同时,更大的族群也带来了高效的劳动力分工,信息、技术、科技的共享,使人类从中获益。

同一个世界

正是“文化亲亲性”使得早起人类形成小族群,并不断合作,最终形成现代社会。早期人类居住在只有50-200人左右的群落。后来,群落结合形成了部落;部落结合,又形成了历史上首个由唯一统治者治理的酋邦。

酋邦结合形成早期城邦,如:约1万年前,诞生于今土耳其的世界第一城加泰土丘和今巴勒斯坦西海岸的杰利科。城邦结合形成了国家,国家结合又成了联邦,例如:英联邦、美利坚合众国。在现代社会,多国联合又形成了欧盟一类的联合体。每一次转型,都使得原本的竞争对手认识到:团结合作比无休止的背叛复仇结局更好。

但这并不意味着合作是轻而易举的,或者说合作不会产生反作用。在前苏联解体后,文化多样性倾泻而出。尽管被压制了几十年,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车臣,塔吉克斯坦,摩尔多瓦,吉尔吉斯斯坦,达吉斯坦等国家依然在一夜间重现,并延续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种族和语言。

当下,存在着两种心理倾向。一是:自古以来人类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文化。二是: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依然能在同质化的大群体下延续“文化亲亲性”。那么,这两种相互矛盾的倾向在当今相互联系的,全球化世界中将如何发挥作用呢?理论上讲,我们没有理由排斥“同一个世界,同一种文化”,从某种角度看,星巴克的案例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其实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我们的族群心理无论群体大小都同样适用。在英国、日本、美国、巴西、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大国,亿万人因拥有同样的身份而团结起来,成为:英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印度人、或者中国人,拥有“文化亲亲性”。这并不是理所应当的,比如:10万条狗或者10万只土狼绝对无法团结统一地一齐涌向运动场。

前路崎岖

资源和人口,这两个因素可以预言出文化统一的速度。纵观历史,人类合作能够实现,是因为更大的族群能更高效地利用资源,促进繁荣,提供保障。但是,当资源越来越少,这一状况则可能改变。

这是当下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之一。因为,如果人类认为已经达到了“生活水平巅峰”,合作的收获越来越少,人自然就会变得自私,毕竟,如果没有猎物可分,又为什么要合作呢?

与此同时,下个世纪的人口分布将从贫困区迁至富庶区,文化身份全然不同的人将在不同文化得以融合前集聚在一起。

起初,我认为,这些因素会导致文化衰退。例如:欧盟各国因权利争执不休,法国极右派国民阵线代表马林.勒庞一类的民族主义团体和政治党派兴起。

那么,现代社会时至今日的成功将不复存在,异化且资源稀缺的新社会只能靠文化执行或民主条约来维持稳定,并且会在小群组试图脱离整体的压力下崩溃。

人类变得趋向于规避风险、安全公平、及拥有相应的权利。这些迹象都是社会关系弱化的早期预警,是自我主义扩大的迹象,可能导致“集体感”弱化。当这些现象发生后,我们自然会转而关注内心,退回到早期的进化本能,以亲缘选择或家庭合作来满足需求。

与此相反,旅行、互联网、社交网络加剧了无法阻止的世界文化同质化。尽管因文化多样性的丧失而饱受诟病,文化同质化仍是件好事。通过文化共享,人类的共同存在感增强。事实上,打破文化隔阂对促进和谐意义深远。

所以,在我看来,毫无疑问下个世纪并不会因资源、金钱和空间的稀缺,而动荡不安。在全球化这条崎岖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挫折和坎坷。但是别忘了,与地球上其他生物不同,我们的基因赋予了我们“文化能力”,使得我们能够合作、创新。当然,这也意味着不论你身在何处,你都可以在清晨喝到一杯香浓的卡布其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