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是怎么聋的?又如何继续创作音乐?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他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


1796年,听觉日渐衰弱,他对生活的期望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

1816年,重伤风,卧床数月。

1820年至1821年,关节炎,行走困难。

1821年,黄热病。

1823年,结膜炎。

1824年,耳病发作,不久后全聋。

在贝多芬失聪后,他也曾经有过一段崩溃的岁月,在那段时间里贝多芬不敢和自己的朋友熟人见面,他害怕其他人知道自己失聪的悲剧。但是贝多芬的低落期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作为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最终还是从音乐当中获得了力量。

骨传导是一种声音传导方式,即通过将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通过人的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传递、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相对于通过振膜产生声波的经典声音传导方式,骨传导省去了许多声波传递的步骤,能在吵杂的环境中实现清晰的声音还原,而且声波也不会因为在空气中扩散而影响到他人。

贝多芬大部分的创作确实是通过想象力,但是为了知道作品的效果,他还是希望能听到作品本身,所以他就利用了骨传导的原理(当时还没有系统的助听技术)。他最终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钢琴的脚锯掉,钢琴琴身放在地板上,然后头贴着地面靠着钢琴听来听弹奏出来的旋律。

他利用这样的方式还是创作了诸多的名曲,相反他用他的坚持给我们后代人创作了很多的知名的乐曲,他的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坚持,什么叫做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