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也并不为真,领导者就应该让员工去创业

刚过完的周末,11号我去了雄安参访,并听了一节认知神经科学创始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加扎尼加教授的线下课。

12号参加了樊登读书会领导力高峰论坛,今天整理下个人思考,分享给大家。

(1)

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真实世界

我国有句古语,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可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事物并不是完全真实的。

回顾中学课本,我们眼睛之所以看到事物,这是由于光的反射,其次只有一部分光能被我们看到,并且关于光的颜色,都是我们去人为定义的。

这一层层下来,其实我们眼见之物,离真实的事物,已经有了不少的偏差。

而加扎尼加教授通过实验分析,发现我们大脑99%时候做出的反应,其实都是无意识的,这也就代表着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并不是完全掌控。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认识自己不自由的时候,方才是最自由的时候。

当我们意识到很多时候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做出的很多决策都是潜意识的自主反应,方能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

做到更加谦卑,以及潜移默化改变自己潜意识的反映。

(2)

领导者就应该让员工去创业

随着第一批95后大规模进入职场,很多人抱怨,这群人极难管理,但正如《联盟》一书中提出的,我们应该给予这批员工赋能,而不是传统的管理方式。

提到近现代的管理,就不能不提到流水线生产,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是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

而其还有句名言,“我只需要一双手,但是为什么还要多一个脑袋?”

这个思想至今还停留在很多管理者的脑袋里,希望员工好好干活就好,别去胡思乱想。

其实几乎各个新朝代的诞生,都会经过一波文化的洗礼,从秦始皇焚书坑儒至近代,都是希望采用愚民政策。

可这些王朝的主人,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与学习。

正如现在的企业管理者,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拥有更多自主的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樊登老师看来,当我们自己都认为,当下单纯打工,已经很难有出路的情况下,就不应这样要求员工,而是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事业。

(3)

企业管理的自下而上

我上周的文章,有提到从归纳思维导演绎思维的改变,按照李善友教授的说法,这更是物理学思维到生物学思维的转变。

牛顿时代之后,人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都可以预测出哪里该有一颗星星,似乎宇宙都可以征服。

但是事实证明,我们在大自然面前,还是如此的渺小。

工业时代之后,组织开始使用KPI制度,几乎都是由一群精明的上层推动下层,上面的人动脑,下面的人仅仅动手执行就好。

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发现这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最近涌现出的各种案例,都充分说明,企业的变化应该是从底层向上长出来的。

比如大家最长使用的微信,就是边缘部门做的创新,在我前天的写的张小龙和雷军一文中,雷军2010年底做米聊的时候,还在深圳腾讯总部暗访一圈,发现腾讯并无此动作,才放松下来。

可没想到两个月后广州做邮件的团队,张小龙却推出了第一版微信。

同样的,2016年下半年开始,国民手游非王者荣耀莫属,这个带有争议,但可腾讯带来大量收益的网络游戏,也并不是腾讯自上而下规划的重点项目,而是成都分公司做出来的。

上周赴美上市的搜狗,也是如此,从搜狐内部孵化出来,走上了一条完全独立的道路,如今的价值早已超过日渐垂老的搜狐。

互联网时代,作为企业管理者,更应该学会如何激发团队成员的善意,让让大家动起来,从下向上推动组织的前行与发展。

(4)

创业稳赚不赔

在职场里,我们作为员工,如果有幸遇到一个懂现代管理的老板,那则是大幸,可以给予我们平台、资源、机会,但大多人却并没有这么好的机会。

按樊登老师所说,我们应该尝试去创业,并且还是脚踏两只船的创业。

《离经叛道》有一个教授专门研究创业成功的大企业家,发现这些人全部都是脚踩两只船创业,一边上着大学一边搞谷歌,如果拿不下来就接着读书去。

因此当下大学生的创业热潮,对于那些非跟风,真心想踏实做事的学生而言,真的是有大大的裨益。能够在校期间,增加不少的实践经历。

而职场人员而言,如果遇到不靠谱的平台,可以选择更换,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或者在工作之余,找到自己的一条路,成为一名斜杠青年,尝试业余创业。

关于创业的定义,其实就是将能够掌握的资源重新组合,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利用学习、工作的业余时间,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管成与败,都是一种胜利。

这也让我想起万维刚老师说的一句话,成功的对立面不是失败,而是平庸!

我的第654篇文章

-作者-

孙凌,某上市公司校园&海外事业部执行总监,终身学习者,曾连续创业获得多轮融资,以创业心态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