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星”客轮到底是怎么在长江里沉没的?

事件回顾:

2015年6月1日,由南京开往重庆、载有458人的“东方之星”客轮突遇风暴,在长江湖北石首段倾覆。原因初步认定为“12级以上龙卷风”。然而,时隔半年之久,近日公布的事故调查报告称,“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是由突发罕见的强对流天气——飑线伴有下击暴流带来的强风暴雨袭击所致。说到这里,很多人肯定已经一头雾水了:下击暴流、飑线、龙卷这些“高冷”又拗口的专业术语,都是些什么鬼东西?它们不能提前被预报出来吗?


1. 下击暴流是个什么东东?

下击暴流是指一种雷暴云中局部性的强下沉气流,多出现在发展成熟的强雷暴云之中。下击暴流发生时,通常表现为一束从雷暴云中直指地面的下冲气流,就好比一个悬在空中向下喷洒的水龙头一般。气流到达地面后会产生一股与龙卷风破坏力相当的直线风,向四面八方扩散,如同水倒到地上水花四溅一样,并且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大,可达到20米/秒以上,影响方圆几千米的范围。


下击暴流属于小尺度风暴系统,虽然“个头小”,但“脾气”大,其破坏性不可小觑。

首先它是飞行起落安全的劲敌。飞机在穿越下击暴流区域时,先会遇到强劲的逆风,而飞过下击暴流中心后又瞬间转换至顺风方向,致使飞机升力大减,由于离地面较近,飞行员一旦操作不当就可能造成飞机失速坠毁。

另外,下击暴流触地后,带来的瞬时大风破坏力极强。下击暴流影响区域内可能出现超过8级(17.2米/秒)的瞬时地面大风,造成农作物倒伏、树木折断甚至房屋倒塌,如果发生在水面上则可能会掀翻船只。这种突发性的大风灾害难以提前预测,往往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很短时间内就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伤害。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年以来,湖北共发生了3次有记录的下击暴流天气。其中,2000年6月22日,武汉航空公司一架运七飞机在执行恩施至武汉航班任务时,在武汉王家敦机场准备降落过程中,遭受微下击暴流袭击,飞机解体坠毁,造成49人死亡。

2. 跟龙卷风有啥区别?

龙卷风的“知名度”相对于下击暴流而言,可是高出很多。它和下击暴流一样,也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小尺度天气现象,生成和消亡迅速,持续时间由十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风速最大可达200米/秒以上。

龙卷风中的气流边旋转边上升,而在微下击暴流上端也有微气旋环绕,不同的是这里的空气边流入边旋转下降,粗略的说,可以把下击暴流看作是一个倒置的龙卷。

为了进一步说明下击暴流和龙卷风的区别,笔者查阅大量文献,在1991年的《大气科学》有篇《下击暴流实例分析》,较为系统的对照了两者的特点。

此次长江之星的调查也充分利用了下击暴流和龙卷风的特征。在最初,通过对雷达资料的初步分析,发现在监利江段附近上空出现了中气旋,该中气旋具备发生龙卷的条件。通过现场勘查,发现在客轮倾覆北侧8公里的老台深水码头处出现大量树木呈现气旋性倒伏状,并由直径近30厘米的树木被拦腰吹断或连根拔起,而在相邻的树林中没有这样的迹象。由此可确认该区域出现了龙卷风。

而在客轮倾覆水域两岸5公里范围内,树木倒伏方向主要为东南方向,朝向较为一致,另据多位当事人和目击者回忆,遭遇大风影响之后风向没有明显变化,这都符合下击暴流产生的地面直线型大风迹象。并且“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位置上空1千米以下具有较强的辐散特征,在其上空1.6千米和2.4千米高度上,有明显气流辐合。综合上述雷达回波特征和地面灾情调查判断,进一步确认在客轮翻沉位置出现了下击暴流。

3. 跟飑线又有什么关系?

客轮翻沉地的下击暴流与监利老台深水码头处出现的龙卷风为同一飑线天气系统下发生的灾害性天气。那么,飑线又是神马呢?

飑,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高冷”的字,可能很多人都读不准确。它的正确发音为biāo,《辞海》解释为“风骤貌”。《文选?班固》载:“游说之徒,风飑电激,并起而救之。”吕向注:“飑,急风也。”在气象上是指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暂。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也随之剧烈变化,以致猝不及防,造成灾害。

飑常不只在一处发生,而是排列成线状,称为飑线,是由许多雷暴单体排列而成的强对流云带,在雷达图上常显示为一条强回波带(如下图中的红色长条)。它移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沿着飑线可出现雷雨大风、冰雹、下击暴流、龙卷等剧烈的天气现象。它常出现在雷雨云到来之前或冷锋之前,春、夏季节的积雨云里最易发生,经常在傍晚至夜间“光临”。


2009年6月3日16时至4日5时,河南省商丘市等地遭遇飑线天气,许多地区先后出现了雷雨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共造成22人死亡,其中商丘永城市最大风速达29米/秒(11级),为1957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4. 下击暴流可以提前预报出来吗?

针对此次沉船事故,肯定有不少人会有疑问:龙卷风也好,下击暴流也好,难道不能提前预报出来吗?

事实上,飑线以及龙卷风、下击暴流等强对流天气是目前天气预报中的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成熟的预报方法,可以准确地把强对流天气出现的落区和时间预报出来。那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强对流天气“个头小”。相比于台风、冷空气这些天气系统中的“大块头”(空间上有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属于大尺度天气系统),强对流天气属于“小个子”——中小尺度系统。其影响范围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有时甚至按照百米计量。而气象台站目前还不能每隔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就布设一个,这就像“大网捕小鱼”,难免会有疏漏。

二是强对流天气很“短命”。下击暴流等强对流天气往往生成很突然,对某一地区的影响时间也相对较短,“生命史”只有十几分钟到个把小时,有的甚至是分分钟的事儿。因此,要提前24小时或是48小时预报局部地区的强对流天气也就非常困难了。

三是强对流天气“出生”环境很复杂。强对流天气的生成和发展需要衡量综合大气条件,而这些条件往往是难以预料、不确切的,再加上不同地区之间各不相同的地形因素,也进一步增加了准确监测、预报强对流天气的难度。

(作者:王海波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主任工程师,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