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塞曼:戴着“母亲”领诺奖

1902年12月10日下午16:30,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音乐学院大礼堂里座无虚席。会场显得简朴而隆重,人们的着装也很严肃:男士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穿着漂亮的夜礼服,每个人身上都佩戴着或黄或白的小花——这些花可是从意大利“阳光之城”圣莫雷市空运过来的,以示对知识的尊重。原来,这是是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奖现场。

诺贝尔奖颁奖礼盛况(2016年度,中国新闻网)

在严肃的乐曲中,来自欧美各国的获奖者分别领取了奖牌、证书和奖金。这时,一位精神饱满的中年人缓缓走上台。让人侧目的是,他胸前没有戴花,而是挂着一个五六寸大的金制相框,里面是一位慈祥的妇女。

“女士们先生们,请允许我带着相框领奖。因为我平时出席各种场合都带着这相框。”

全场观众屏息凝视,仔细听着这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的发言。

“37年前,由于拦海大坝决堤,海水吞没了大半个小岛。一位待产妇女躺在颠簸的木船上,痛苦地呻吟着。原来,要提前分娩。她用仅有的一点力气与风浪拼博,并克服一切困难把婴儿生了下来。第二天中午,人们发现小船时,母子都平安。只是母亲得了后遗症。”中年人声音很低沉,看得出来是在有意克制自己,“海中出生的那个婴儿就是我;那位伟大的妇女就是我的母亲!”他突然提高音量,右手指着胸前的相框。

“‘我要挣扎,我要探出头来!’母亲生我时,一直默念着这句荷兰的古训。这句话也激励着我一路奋斗,最后走向这颁奖台。”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中年人的思绪被拉得很长很长。其实,他很想对天堂的母亲说:“妈妈,儿子没有辜负您。我获得的是物理学界最顶级的奖。”

第二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荷兰人彼得?塞曼(网络图)

这位科学家叫彼得?塞曼,因发现磁力对光的效应(后来被物理学界命名为塞曼效应),与恩师洛伦兹共同获得当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继发现德国人伦琴之后,第二个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

其实,塞曼小学和中学虽然很聪明,但因为很用功,成绩平平。中学最后一年,他的物理成绩没有及格。回到家里,母亲维莱米娜·沃尔斯特(Willemina Worst)看了成绩单后,非常生气,一边打他,一边哭着说:“你这么不用功,我当初真不该生下你。你可知道,生你时我差点连命都没了。”

塞曼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却不知道这些往事。在他的再三追问下,母亲终于把生他的痛苦遭遇说了出来。泪流满面的母亲最后说:“塞曼,我不希望你有什么大作为。以后你大学毕业能留校我就满足了。”

彼得?塞曼与母亲及家人(网络图)

“好的。母亲。”塞曼郑重地点点头。从此,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夜以继日地刻苦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尤其是物理,一度让老师都非常吃惊。功夫不负有心人。1890年,塞曼莱顿大学毕业后,顺利通过留校的申请,并被通知成为物理学教授亨德里克?洛伦兹的助手兼学生。

当他急匆匆地聘书拿回家时,却见母亲躺在床上再也起不来了。原来,她生育塞曼时得的妇科病恶化,无法也无钱治疗。“妈妈,这是大学聘书,我终于拿回来了。”塞曼像小孩一样号啕大哭;在母亲面前,他感觉自己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好样的,儿子。你一定会更有出息。这话几年前就应该告诉你,但我一直没说。”母亲竭尽全力睁大眼睛望着自己的儿子。“挣扎,探出头来。”她慢慢地说出这句话,然后微笑地闭上双眼。

母亲逝世后,塞曼自己制作了个小相框,把母亲的遗像挂在胸前,几十年如一日。每当儿女们问起相框时,他会饱含深情地给他们讲祖母的故事。同时,放在塞曼心间几十年没变的还有一句话:“我要挣扎,我要探出头来。”

爱因斯坦(中)与朋友保罗·埃伦费斯特(右)1920年在阿姆斯特丹拜访彼得·塞曼(左)。

人物小档案:彼得?塞曼(Pieter Zeeman,1865-1943),荷兰著名物理学家,“塞曼效应”的发现者。因为在研究磁性对辐射现象的影响所作的特殊贡献,与亨德里克?洛伦兹分享了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