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今天,与鲁迅论战了8年的散文大师梁实秋病逝台北

适合所有人的历史读物。每天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积累一点历史知识。三观端正,绝不戏说,欢迎留言。

【1987年11月3日】30年前的今天,与鲁迅论战了8年的散文大师梁实秋病逝台北

【11个兄妹中的才子】

1903年1月6日,梁实秋出生于北京内务部街。祖父是四品官,父亲毕业于京师同文馆,任职京师员警厅。梁实秋有11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四,上有3个兄姐,下有7个弟妹。

1915年夏(12岁),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即今清华大学前身)。1919年(16岁),五四运动爆发后,梁实秋是学校运动积极分子,但当同寝室的章宗祥的儿子,受到运动牵连并在不久害病死去,便开始沉寂反思。

1921年11月(18岁),与好友闻一多合作出版了《冬夜草儿评论》一书,得到远在日本的郭沫若来信称赞。

(后排右二为闻一多,前排右二为梁实秋)

【3年拿硕士博士学位】

1923年8月(20岁),赴美留学,在科罗拉多学院学习。1924年夏,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颇深,先后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

1926年回国后(23岁),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27年,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

(1926年,梁实秋与原配程季淑婚前合照)

【与鲁迅的8年论战】

1927年到1936年间,梁实秋先后发表了数篇文学论文,翻译了不少名著如《呼啸山庄》等。他认为,永恒不变的人性是文学主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的苏俄“文艺政策”。

因此引发了和鲁迅的论战,及左翼作家的围攻,被批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这场持续了8年的论战方才结束。

【雅舍的“不抗战分子”】

1937年(34岁),七七事变之后,梁实秋只身赴后方。抗战时,曾居重庆北碚的雅舍,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立编译馆编纂,写了大量散文。

1938年,梁实秋在《中央日报》副刊上发表《编者的话》,写到:“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此言论被批判者称为“抗战无关论”,再次受到左翼文人抨击。梁实秋与左翼作家群体的矛盾,也使他与共产党关系不佳。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梁实秋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

【一个人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

1949年5月(46岁),因国共内战移居台湾,先后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长、大同大学董事。

梁实秋自1930年开始规划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1967年(64岁),经过30多年,这个大计划终告完成,他以一人之力完成整部全集的翻译,震惊世界。

此后,梁开始又一项巨大写作项目:写一部全面的英语文学史。10多年后,1979年(76岁),完成了三册本的著作,同时还有三册的中译《英国文学选》。

【出自雅舍的散文大师】

但梁实秋的声誉主要来自于他数百篇关于日常主题的散文,以《雅舍小品》为名结集出版。梁实秋的散文,风格旷达,幽默风趣,读者广泛,影响很大。他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的最高纪录。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中华民国台北市,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