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大师们的“蒜泥白肉”时光

在四川省宜宾市浩荡长江的南岸有一座很“安逸”的小镇。镇上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庙宇、宫观,还有错落有致的木楼,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它就是素有“万里长江第一镇”之称的李庄。

邮票上的李庄(网络图)

李庄实景(网络图)

七十多年前(1940年),一群风尘仆仆的师生、学者撤退到大后方时来到了这里,瞬间便让李庄成为了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金陵大学、国立同济大学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辗转迁驻李庄,知名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云集于此,小小的李庄一时可谓群星璀璨。

上坝月亮田:梁思成、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

梁林合影(网络图)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在李庄上坝月亮田。这是间L型的青瓦平房,掩藏在一片翠绿的竹林中,青瓦上开满了鲜红的三角梅。房间里没有任何修饰,甚至连木漆的家具也没有。仅在木床头,有一把川东常见的小竹椅,竹椅上方的墙上一幅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照片泛出微微黄光。

梁思成(1901—1972)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网络图)

林徽因(1904—1955)系梁思成夫人,是我国著名的女建筑学家、诗人和作家。(网络图)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便是在李庄完成。林徽因的名篇《哭三弟恒》也是在李庄写就,并且她也直接参与了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写作。

忧郁、迷茫、寂寞、困顿,抗战时期的李庄生活是很艰苦的。才女林徽因也不得不为那些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缝补、洗刷等俗务琐事而烦恼。是年岁末,他们的国际友人李约瑟想方设法托人搞来了一块上等的布料送给林徽因。然而,收到礼物的喜悦尚未褪去,忧愁和无奈便如影随形。

李约瑟(1900年—1995)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学家,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网络图)

原来,偏僻蔽塞的李庄竟无一个会做旗袍的裁缝。

办法总比问题多!梁思成计上心来,叫来自己的好友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开始了一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尝试。两位“大咖”一边讨论一边动手裁剪面料,历时N天(无记录)最终得以将裁剪好的面料让当地裁缝加工成为成品。

金岳霖(1895—1984)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著有《论道》、《逻辑》和《知识论》。(网络图)

林徽因第一次穿着这件由外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提供原材料,建筑学家和哲学家亲自动手裁剪的旗袍时,还特意呼朋唤友一起整了一个饭局以示庆贺。吃的是李庄名菜“裹脚肉”,喝的是李庄自酿的红苕老酒。

席间,应邀而来的文化人陶孟和觉得“裹脚肉”这道菜名过于俗气。于是便建议将“裹脚肉”改名为“李庄蒜泥白肉”,从此“蒜泥白肉”名声大作最终成为了川菜中的一道不朽之经典。

蒜泥白肉(网络图)

陶孟和(1887年—1960年)著名社会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创始人。(网络图)

九宫十八庙:在方丈室办公的同济校长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伴随着一封由地方乡绅发出的电文,同济大学落籍李庄,从此结束了似乎无休止的颠沛流离。同济大学校本部设在禹王宫,工学院在东岳庙,理学院在南华宫,医学院在祖师殿……禹王宫后厢房的方丈室,三任同济校长均在此办公。

电文(网络图)

禹王宫,同济旧址(网络图)

1941年,童第周来到李庄,受聘为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他把夫人的金银细软当了之后,买了一台二手显微镜便开始了我国最早的克隆技术研究。

童第周(1902—1979)著名生物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网络图)

李庄位于长江上游,而同济大学等机构位于下游,因此李庄的群众便把迁来的外地人称为“下江人”。同济大学等机构行险到此,也只为安下一张书桌,为中国的科技文化续一点血脉。因此,虽然条件艰苦但在李庄,教学计划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同济医学院旧址(网络图)

1941年3月,驻李庄祖师殿的同济医学院正在行人体解剖之课程。此时,一位当地泥瓦匠正在返修祖师殿的屋顶。他无意间掀开屋顶的瓦块往下一看,只见一红发碧眼的“洋鬼子”正拿起刀在尸体上割得起劲。更为诡异的是,旁边还有几十个“娃儿”看得津津有味……

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祖师殿(网络图)

质朴的乡民哪里见过这等的“阵仗”?惊吓之中竟然从屋顶滚落于院中。随后,“下江人”要吃人的传言便不胫而走。没过几天,中央博物院专员、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在指挥运输一箱从殷墟发掘的文物时,不慎箱子摔破,里面的人头骨等物件散落出来。过路的乡民见之无不大惊失色,又进一步“坐实”了“下江人”吃人的传言。

夏鼐(1910—1985)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网络图)

一时间,搞得李庄是人心惶惶。甚至于,一些胆小的乡民一见“下江人”扭头便跑。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单位开会协商解决之道。史语所所长傅斯年提议,应该趁势办一次科普展览,以消除当地民众之疑虑。

傅斯年(1896—1950)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网络图)

随后,一场为期七天的科普展览在李庄拉开了帷幕。著名学者董作宾、李济、吴定良、凌纯声、梁思永等人分别担任讲解员。展出了甲骨文、石器、青铜器、死尸标本和用于试验的骨骼等,同济工学院甚至还拿出当时远东唯一一台航空测量校正仪。

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第一个发现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贞人”之名的现象。(网络图)

李济(1896—1979)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网络图)

吴定良(1894—1969)著名的人类学家、生物统计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体质人类学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网络图)

梁思永(1904—1954)考古学家,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 古教育开拓者之一。(网络图)

同济大学等机构办的科普展览开启了民智,让大多数生平最远到过南溪县城的乡民增长了见识。彼此之间的误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

当然,同济大学等机构来到李庄自然也给当地带来了很多实际的“好处”。同济大学工学院使用直流电机发电,为全镇提供照明使得李庄比县城还要早十年通电。同济大学医学院经过科学化验查出病根(食盐中含有氯化钡),从而根治了当时流行于川南地区的“麻脚瘟”……

同济大学在李庄的六年时间中诞生了法学院,德文补习班变成为新生院,造船组扩增为造船系并增设了机械专修科,理学院的数理系扩分为数学和物理两系。

李庄(网络图)

1946年10月,小火轮“长远号”离开李庄,带走了“下江人”。同济大学回迁上海,中央研究院回迁南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从李庄走出去的学生两院院士多达三十余人。仅同济大学便有吴孟超、陶亨咸、王宋武、吴式枢、唐有祺等等。

1946年同济医学院毕业照(网络图)

时穷节乃现,李庄岁月告诉我们的正是知识界勇于为学术献身,为民族文化之命运担当的精神,一种在艰难岁月里仍然顽强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