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逛书店和图书馆时,你真正想找的是什么?

说到在书店看书,倒是想起了小学时的课本《窃读记》,担心书被借走急匆匆赶到书店的小紧张,穿过人群找到自己心爱书籍的兴奋,担心被人发现的诚惶诚恐,当然还有读到了自己心爱书籍的欢喜与满足。倒是没有像作者这样窃读的惊险,但要真正找到一个理想的读书场所,确是不容易。对我自己而言,读书需要安静的环境。首先,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至少没有我对他人声称的那么喜欢。同时我也是一个注意力涣散的人,书籍每页排得密密麻麻的,大规模地输出文字信息的形式,尤其容易让我觉得烦腻,于是常常会走神看错行、会错意。

不过对于我来说书店确是一个理想的看书的地方。没有甜腻和苦涩交织的咖啡味的“装”的味道,没有坐下整个人都陷进去就等着会周公的懒人沙发,所有人都互相影响着,却又各自独立于自己手中捧着的书页。地面是干净光滑的木质的地板,随时都欢迎一个疲惫的身体落座。一本书读到天黑的人的文艺幻想。

整体的光线是昏暗的,书架的背后或是楼梯下的小空间都可能藏着一个在看书的人。大大的落地窗提供了光源,完全满足了一个家里没有飘窗的,向往坐在窗前抱着其实可以读书的地方很多,真正影响效果的却还像是人的心境,有这么几个大家习惯的看书的地方:书店,图书馆,咖啡馆、或者卧室的床上,后两个看书的地点,我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驾驭。咖啡馆,忙着凹造型而忘记了看书。在这些文艺小青年的聚集地,男人都体面得似从村上春树的故事里走出来的,女人则都是安妮宝贝笔下的长裙长发平眉朱唇的文艺女。那一不小心就翘起小指来拿捏咖啡杯的姿势,那仿佛拿着一把镊子翻书的精致姿态,还有暧昧的时不时蹦出几个英文、法文、拉丁文的低语,再加上那些小众的不知用什么语言演唱的,音量低得仿佛隔壁屋子传来的歌声,好像这个地方的每一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演着同一部文艺片,于是我也忙着配合摆pose,很容易就这么装下去而忘记了我是在看书而不是表演一个看书的人;家里的床上,太舒适了,太容易进入梦乡。我也曾经有过那么几天的神经衰弱的时候,每次总想好好地利用这宝贵的失眠时间学习充电,然而睡前的每一本书,从轻松的绘本到大部头的理论书到骚情的小说,毫无例外都是催眠的良药。于是结果我不是看了一本书,而是睡了一本书。

窃以为只有在书店,图书馆看书才有真正的氛围,想着一群人聚在一起,或为着书中的情感心意而思绪起伏,或为着书中的风云变幻而心潮澎湃...可是无奈的是,似乎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走到图书馆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简体字代替繁体字,message代替信件,手机音乐代替黑胶唱片,kindle电子书代替纸质书。这些代替自有它的优点,可是从简的过程中我们也失去了在耗费时间的过程中可以享受的那份独有的沉迷与快乐。想起了高中时在学校附近的那个书店,书店不大,前台摆的满是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和王后雄,当穿过人流,走到里面就会发现小小的长椅上面坐满了人,高中学习时间紧,但却怎么也不舍得压缩自己的读书时间,于是就和着自己的小伙伴,在周日放假时早早的冲出教室,只为在那个书店的狭小空间里站的自己的一席之地,现在想想也是心酸,封闭的书店里夏天会提供冷饮,3块钱一杯的雪碧就够驱走所有的暑意,冬天,店家会细心的提心看书的同学不要直接坐在地上,小小的空间里挤下十余个人,倒也不觉得冷,只是抱怨时间太快,自己的书却还没看完,在小书店里打发掉自己一下午的时间,是我平淡无奇的高三生活里唯一值得津津乐道的事,每每到了时间,匆匆赶回教室时,会顺手从门口的货架上带走一本作文素材,算是感激老板大方地为我们提供一个读书的场合吧。

不过,还是觉得读书最自在的地方是图书馆,每走到一个地方都要抽出一点时间去图书馆看看并带走一些什么。每当到了图书馆,看到不读书的人,总是会有那么点遗憾,心疼他们把这样好的时光浪费在别的事情上,但看到认真读书的人,心里清楚,不能像他们那样读得好读得纯粹的。这样一想,图书馆对我有的时候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障碍,如果只是进去逛一逛,像书店报摊那样,那么就没有达成图书馆的本来意图,但要是真的每天都进去从早坐到晚,我又的确没有那么大的耐力,就算坐到了,大部分时间也是会打个盹,看手机,继续四处闲逛。但其实在图书馆闲逛也是个好选择,看着书架上的书,它们都是被分门别类摆好的,的确有意思。有的书家中是有的,也没看过;有的是早就知道的,也没看过;有的是看过的,现在却忘了写了什么。看看周围自习的人,多半是用功学习着的,也有情侣一起温情着的,闲逛着的就像我,大概是不多的吧。

对于图书馆的印象,通常是这样的:阅览室是一排排高大整齐的书架,碧绿而旺盛的吊兰从书架上面垂下,阳光从窗外溜进来,在桌边、在椅子背、在某个人的肩头与发丝流连,不自觉的放轻脚步慢慢的走进,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悄悄的藏在里面,正穿越书海亦或是徜徉古今着呢。摸着一排书架仔仔细细的看过,挑上一本想看的书走出来的时候都感觉像是从时光门中出来了;自习室里灯光温润却不失明亮,一年四季都适宜的温度让人不想离开,在周围一片寂静与窗外星光的陪伴下静下心来写好作业,然后带上耳机听一首歌,看看窗外想想以前。那感觉简直不能更棒。在一片安静中,拿上一本书,坐在靠近玻璃窗的座位上悠悠的看,便有了自己的世界,在那段独处的时间里,你可以选择和书中的人物对话,也可用上帝的视角俯瞰着一切,那都由你掌控。想想简直不能更棒。

很多作家写过读书这件事,多多少少会有总结自己感想、表达自己愿望的意思。爱书的人大概都会同意,谈论与写些关于书的事情是无上的快乐。我以前很喜欢坐在卧室的窗户前看书,最开始在书城买资料书、复习书、习题书,后来买经典名著。那时候,好的成绩与奖励从来不是我奢求的。每天的乐趣在于迅速的写好作业,安静的看书。一本接一本,给足了自己成就感。书开始成为我现实生活的一个平行世界。喜欢并且信任书中的那些睿智的头脑,和他们在一起让我在关键与细微处都优雅得当。书让人超出生活的圈子,周围的人,眼前的琐屑,在有余地的满足我关于现实的问题之外,还给了我现实问不出的问题。

读书的意义与乐趣可能就在于此,当读者的心弦和那些美好的句子有相似的频率,读到动人之处的共鸣对读者而言是最美妙的体验。喜欢一个作家一个作家的读过去,新发现一位作家的快乐,如同新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翻查他们的资料与写作的背景环境,读他们的主要的著作,慢慢的了解他们,同时也慢慢的丰富自己。上一辈的人,“二十几岁才找到薄薄的书和破旧的报纸看,真是都得背下来”,重新找到营地与新的目的地的心情让人忍不住快马加鞭,我想,文学就是这样的一个驿站,我们将带着自己的文学梦将话题继续下去。

作者简介:青衫,误以为是狮子座的天秤座姑娘,坐标武汉,喜欢无厘头的想象,喜欢没有节制的吃,喜欢可以穿透时间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