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新研究,你可能不用回家检查门是否上锁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表现呢?比如有时会有一首歌老在脑海里响起,或者出门后总在担心屋门是否忘记锁了?煤气是不是没关好?甚至会因此回家检查。上述现象就是强迫现象。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强迫症患病率大约为1%,1982年我国曾经做过一次12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的患病率为0.3‰。实际上,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实际的患病率。

哪些人群常出现强迫症?

强迫症多在30岁以前发病,以脑力劳动者常见。某些强烈的精神因素作为起病诱因,强而不均衡型的人易患本病,其性格主观、任性、急躁、好胜、自制能力差,少数患者具有精神薄弱性格,自幼胆小怕事、怕犯错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遇事十分谨慎,反复思想,事后不断嘀咕并多次检查,总希望达到尽善尽美。在众人面前十分拘谨,容易发窘,对自己过分克制,要求严格,生活习惯较为呆板,墨守成规,兴趣和爱好不多,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注意不够,但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特别关注,甚至早就为之担忧,工作认真负责,但主动性往往不足。

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可持续多年,或时轻时重。病前性格特征明显,发病年龄较早和病程较长者愈后欠佳。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步减轻,病前有较明显精神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不显著病程;较短无阳性家族史者的症状也有可能自发缓解。

强迫症的主要表现症状

症状多种多样,既可为某一症状单独出现,也可为数种症状同时存在。在一段时间内症状内容可相对的固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内容可不断改变。

1.强迫观念:即某种联想、观念、回忆或疑虑等顽固地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比如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对立思维等。

2.强迫动作:比如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仪式动作等。

3.强迫意向:在某种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明知与当时情况相违背的念头,却不能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十分苦恼。如母亲抱小孩走到河边时,突然产生将小孩扔到河里去的想法,虽未发生相应的行动,但患者却十分紧张、恐惧。

4.强迫情绪:具体表现主要是强迫性恐惧。这种恐惧是对自己的情绪会失去控制的恐惧,如害怕自己会发疯,会做出违反法律或社会规范甚至伤天害理的事,而不是像恐怖症患者那样对特殊物体、处境等的恐惧。

强迫症药物治疗大发现

例如帕罗西汀、抗焦虑药等可减轻焦虑,有助于强迫症心理治疗与行为治疗的进行。

近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的一篇文章,鉴别了与强迫症(OCD)相关的人类基因变异。研究人员找到了受这些变异影响的基因及神经通路。分离和表征这些基因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疾病背后的生物学,并建立治疗方案。

OCD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变异破坏了大脑中的一些功能性元件

OCD有很强的遗传性,这种衰竭性神经精神疾病的主要表现为侵入性思维和浪费时间的重复行为。全球超过8千万人患有OCD,其中大部分都无法从现有的治疗中得到解脱。此前对人类、小鼠和犬的研究也指出一些可能与OCD相关的变异,但是确切的基因和变异并未能在人类中确定。

通过分析608个候选基因的测序数据,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博德研究所的Hyun Ji Noh及同事在人类案例中鉴定出4个与OCD关联紧密的基因。这些基因在与OCD关联的神经通路中作用,包括血清素和谷氨酸盐信号传递及突触联系——它们可能是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这些发现提供了对强迫性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的新认识。

四大候选基因(红色表示)在突触中起作用,并与OCD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实线表示直接作用,虚线表示间接作用。

本文系科猫平台编创【新知】文章,内容整理自医学百科、自然科研,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猫APP(SciMall)于今年5月25日上线,是中国科协为全国8100万科技工作者打造的智能、便捷、有效、安全的一站式服务的综合社区,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社交服务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