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打屁股”会损伤智力!那“熊孩子”怎么管?

由于臀部的特殊生理结构,“打屁股”也成了孩子犯错来承担的一种常见体罚方式。但孩子的屁股究竟能打吗?

其实“打屁股”并非中国专利。关于“小孩的屁股能不能打”,在瑞典一家儿童权利保护组织公布的一项全球调查报告中:

●44个国家的答案是:绝对不可以,因为这是违法的。

●另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则认为:这样做虽然不对,但也要视情况而定。

法国

打屁股是
家教“光荣传统”

“打屁股”可谓法式家庭教育的“光荣传统”。2010年,欧洲家庭联合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祖父、祖母辈的老一代法国父母用“打屁股”方法教育子女的比例为84%,而新一代父母的比例更高,达到87%。


2009年底,法国一名女议员曾向议会提交议案,要求通过立法禁止包括打屁股在内的所有针对孩子的体罚。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是否立法禁止打屁股惩罚儿童,逾八成法国人持反对意见。

瑞典

禁止体罚第一国

瑞典是全世界第一个全面立法禁止体罚儿童的国家。根据瑞典相关法律,打屁股、罚站或揪耳朵等行为都被视为违法犯罪。

但近来有论者称,立法禁止体罚儿童的初衷是好的,但在法律实践中赋予孩子以绝对权利,结果纵容孩子不受家长合理约束。如果家长因严苛法律而缩手缩脚,人生启蒙就会缺位,最终造就一帮“熊孩子”。瑞典精神病学家戴维·埃伯哈德也认为:瑞典对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矫枉过正”。据他观察,越来越多的瑞典孩子长大后出现焦虑症和自残问题。

美国

31州禁止
19州允许

据2014年9月的数据,阿拉巴马州、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佛罗里达等31个州明令禁止体罚儿童,但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代表的19个州仍然允许体罚。

跟随国

先立法后解禁

瑞典一度被视为保护儿童权益的典范而受到西方一些国家效仿,但后来他们发现,将体罚立法是把保护儿童权益极端化了,对家庭和社会最终都是弊大于利,因此主张废除这样的法律:


●1998年英国法律规定家长不得体罚孩子,但随后在舆论强烈要求下,该法律“解禁”。


●2009年新西兰通过“全民公决”,推翻了两年前通过的《反体罚法》。

孩子屁股打不得!

有不少父母认为,孩子屁股肉多,“打屁股”打不坏孩子,还对促进血液循环有好处。但实际上,“打屁股”对孩子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美国《世界日报》公布的一项针对1510名2~9岁儿童进行的4年跟踪研究表明:

未遭体罚的儿童,智商的平均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至28分


?打屁股会造成身心创伤
专家认为,这是由于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身心创伤,使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产生心理压力,从而造成孩子表现欠佳,认知能力难以得到发挥。
?打屁股带来身体伤痛
打屁股会造成孩子臀部周围血肿、血液循环不畅,甚至发生坏死性炎症。
另外,孩子毛细血管比较丰富,身体各个器官也比较娇嫩,一旦受到外力撞击,很容易因皮下淤血而导致肾创伤,严重的会通过坐骨神经影响脊椎,造成脑干损伤。
打其他部位也会导致骨折、出血、休克等伤害。
?暴力伤害孩子心理成长
体罚会破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感情,还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例如:打屁股对外向的孩子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还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模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而胆小的孩子则会变得更缺乏自信、充满挫折感,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塑造。

4技巧管教"熊孩子"

无论“打屁股”是否犯罪,父母都必须尊重孩子个体生命的成长,不可随意体罚;另一方面,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选择更有效的管教方式。

技巧1

做孩子最好的朋友,耐心倾听

多数时候,孩子“捣乱”、犯错,都因他有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是因为父母行为的不当而引起的。父母要耐心倾听孩子,找到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并且恰当地满足这些需求。孩子被充分倾听和理解了,感受到了自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是不会把跟父母较劲当作一门武器来使用的。

技巧2

放弃打骂,与孩子平等沟通

很多时候,父母看孩子的行为不顺眼,不一定是孩子真的做了错事,而是父母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是孩子达不到的,并且想通过打骂孩子让他服从自己,树立尊严。


要让孩子真正信服父母,就应遵从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生命,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技巧3

给孩子自由空间,允许犯错

人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何况是孩子。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出错的苗头,非打即骂,期望将错误扼杀在摇篮里,但孩子尝试的机会也给抹杀了。
父母应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犯错,这样孩子才能从中吸取教训,才能保证下次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当然,如果孩子的行为危害到自身或别人的安全时,父母应立即制止。

技巧4

与孩子多交流,发现孩子长处

父母要与孩子多交流勤对话,找到他们的话题和他们的兴趣,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当孩子失败低落需要宽抚时,告诉孩子,你终有一些他人不及的优点,所以只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孩子就是最棒的自己。

总之,父母不应将“打屁股”奉为教子宝典,人生圭臬,而应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和自由,充分的信任和欣赏,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学习、去感受,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