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才知道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有多牛!

(文章来源《院士讲科学》,该书由《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总策划,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专家:孙永福,铁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铁道部常务副部长,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结束了西藏自治区不通火车的历史,建设者们在世界屋脊创造了铁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奇迹。不过,你知道吗?当初在修建这条铁路的时候,建设者们可是遇到了不少难关呢!

难关

高原疾病

很多来自平原地区的人,第一次登上青藏高原,都会受到高原反应的折磨。由于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人体得到的氧气不足,就会出现严重的头痛、眩晕等症状,如发生急性脑水肿、肺水肿等疾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因此,青藏铁路工程制定了完整的卫生保障措施,还配备了高压氧舱,研制了适用于海拔4900米工地上的大型制氧机,改善了隧道作业环境,工人休息时也能适量吸氧,缓解高原反应。

除了高原疾病,青藏铁路工程需要预防鼠疫。青藏高原是鼠疫高发地带,每平方米土地可能有7~8个鼠洞。如果鼠疫在工人中间传播开来,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卫生问题。因此,在铁路开工之初,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就开展了联合整治行动,有效预防鼠疫发生。

难关

高原生态环境脆弱

青藏铁路工程需要克服的第二重难关,是高原生态环境保护。青藏铁路沿线是珍稀动物藏羚羊的繁衍之地,青藏铁路必须尽可能减少对藏羚羊正常生活的扰动。为此,青藏铁路专门修建了野生动物通道,让藏羚羊从铁路桥下方,或者在隧道顶上越过铁路,保持正常的繁衍节律。

为了防止铁路工程导致的水土流失,工程技术人员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说,在措那湖施工时,为了避免施工过程影响湖水清洁,工人们首先用沙袋建了一道堤坝,作为铁路工地与湖区的界限,并规定所有人都不能“越界”;施工结束之后,再将堤坝拆除,成功地使措那湖保持了“纯天然”的状态。

难关

多年冻土生长

青藏铁路工程需要克服的第三重难关,是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是中纬度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稀薄,阳光比平原地带更为强烈,这使多年冻土更为敏感,冻胀融沉更为严重。

青藏铁路采取了“主动降温”的思路,大量采用“片石气冷路基”(片石对下面土体有热二极管效应),以及装有易挥发工作介质的“热棒”等,让冻土层保持低温状态,从而为铁路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样处理,修筑在多年冻土上的铁路线,达到了每小时100千米。在青藏高原上飞驰的列车,创造了冻土地带铁路的一项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