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啦!关于雪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

近日,北京迎来了今年第二场雪。相比上一场,这场雪下得霸气十足,街边、屋檐、车顶、树梢,到处都是皑皑白雪,从没怎么见过雪的南方同学,到热衷于捕捉美景的摄影爱好者无不大呼痛快。新一轮故宫游览热潮和“朋友圈杯”摄影大赛也就此拉开帷幕。那么,关于雪的大家都知道多少呢?

雪花有多少种形状?

很多人都人为,尽管雪花千姿百态,但大体上都是六边形的晶体。然而,科学家们发现,雪花的形状远不止六边形一种,在中间层次上,雪花的形状可以分为39类。不同的湿度、温度条件会产生不同形状的雪花,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往往会形成针状晶体,而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则会形成扁平的环状晶体。

北见理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雪花分成了综合、中间、初级三个层次,综合层次上,雪花被可以分成8大类:柱状晶体、平面晶体、柱状-平面混合晶体、雪晶聚合物、霜化雪晶、冰晶芽、不规则粒子;在中间层次上则可再分为39类;而在初级层次上,雪花可以被细分成121类。我们最常见的六边形雪花,其实只是一类平面晶体雪花。

 

“干雪”和“湿雪”是怎么回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相信大家对这段古文还有印象吧?从文学的角度上看,兄女的比喻似乎比兄子的更具美感,但在实际生活中,“撒盐”般的雪和“柳絮”般的都是存在的。

雪花的直径一般在1-3mm,所以如果雪花直接飘落下来,想必应该如兄子所言,“撒盐空中差可拟”。然而,我们有时候也会看到鹅毛般的雪片,当真是“未若柳絮因风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这是降雪时空气温度的差异所引起的。在雪下落的过程中,如果全程的空气温度都小于0℃,那么冰晶在整个下落过程中都不会融化,这种温度条件下,雪花都可以独立而完整地降落到地面上,所呈现出的就是“撒盐”般的细小颗粒,也就是“干雪”;而如果下落过程中,高空的空气小于0℃,近地面空气大于0℃,但温度又不足以把雪花完全融化,那么部分融化的雪花便会彼此粘结,形成大块的雪片,这便是“湿雪”;而当高空空气温度大于0℃,在近地面空气温度小于0℃时,形成的就是“冻雨”了。

大雪过后的世界为什么很安静?

大雪过后,银装素裹的大地显得格外纯净,平时喧嚣的街道似乎也宁静了不少。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许多人选择在大雪过后待在室内“猫冬”,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这份宁静,积雪也是有功劳的。

气象学家认为,积雪的结构比较疏松,其间有不少空隙,当声波进入这些空隙后,会发生多次反射,每一次反射都会损失一部分能量,最后便无法继续传播了。

其实很多剧场也利用了类似的原理来避免回声,剧院的墙通常是凹凸不平的,这也能起到和积雪空隙一样的作用。演出时发出的声音在凹凸不平的结构上多次反射,以较弱的能量响各个方向传播,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回声,提高演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