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死,罗马兴,然而编剧的懒惰葬送了崛起的猩球

《猩球崛起》系列完结了,在观影之前,我一直以为这部片子可以继续拍下去,拍到猿族文明发生像人类文明一样具有深刻而不可调和的矛盾之时。拍到猿族发展出宗教、世袭、文字、恐怖主义。

然而,它却完结地很突然,也很聪明地将人猿对决这个核心矛盾转移到人类势力的两方对决,以炮弹的轰炸引起雪崩,最后两方皆输,猿族坐收渔利为结局。以“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为结尾,这是一个简陋的暗示,将本片主题彻底烂俗化,变成了“人类不是被猿族崛起搞死的,是自己作死的”。

诚然事实上就是这样,从第一部里的猩猩的实验到“猿流感”的扩散,每一个节点都有人类文明的自大、恐惧和脆弱作祟。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猩球崛起》就只剩下了如何解决“实验失败品”这一矛盾,科幻片里“挑战人类存在”的魅惑荡然无存。

人类和猩猩的 DNA 序列有 95% 的相似,而人类也直接起源于南方古猿。这让我们对猩猴这一类灵长类生物充满了矛盾的看法,就像自己的穷亲戚一样,怕他们惹是生非,又不得不在道义和情感上进行周济。

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矛盾的地方移花接木到猩猩身上并不是特别高明的做法,尤其是在“猩球崛起”中,人类扮演的只是一个启蒙者的角色。我们的孙悟空不但挑战了人类和天神的权威,还能修成正果进入人类的文明体系,而猩猩学习的是人类的语言,运用的是人类的战争艺术。这个文明如何定义?

冒昧地称之为“猿类文明”我觉得有失偏驳,它毕竟是完整继承和模仿人类文明的低级阶段,反叛、群众运动甚至出现了“猿奸”,这是对文明同一性的悲观还是人类劣根性的刻意模拟?

而另外一个原因是,本片曾蜻蜓点水地涉及到“什么是人”的哲学内涵。凯撒在学会讲英语之后,继续以 Apes 作为种族认同,但同时,他在和人类争执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求“人的认同”,它觉得自己是“Human Beings”。

所以,在这颗 Planet of Apes 上,从来没有什么猿族文明,只有被启蒙者搞死启蒙者的文明继承人,启蒙者和被启蒙者还是亲戚关系,这确实算不得什么脱胎换骨的文明兴替,倒是有点像“王莽篡汉”了。

《猩球崛起》系列内涵的不断下滑客观原因在于好莱坞类型片的定位,主题扩散、庞杂的片子很容易在市场中失焦。越是大片,主题越凝聚越单一;越是系列片,越不敢胡说八道。事实上,50 年前那个粗糙的《人猿星球》系列则在思考人类文明和猿类文明的关系上有更深刻的触及。

《人猿星球》将两种文明的割裂分的更清楚,宇航员降落在一个猿类文明星球(后来发现就是地球)上,遭到了猿类的审判和规训,人类(宇航员)印象中的价值、法律、文化需要重新定位,这一深刻的思考通过身份的置换非常拙劣地揭露出来。

而《猩球崛起 3》里,我们首先对猩猩的智商获得提高,在 15 年几乎灭绝人类存有疑问。其次,我们并没有深刻领悟到“什么是人”,“你一个猩猩配也配做人”的价值观挑战?猿族内部矛盾体现在凯撒和科巴身上,猿族和人类的矛盾则更直观。偏偏,导演就像是着急拍完这部就去生孩子一样,半遮半掩地将几种偏见与斗争集中体现在“军营之战”里。

在军营之战里,伍迪·哈里森扮演的上校、凯撒、人类小女孩、要消灭上校队伍的敌方势力,几乎都处于道德的高地。这对观众产生了困扰,我们在情感上很难投射自己,准确地说就是不能去站队了,不能明确自己的立场了。

因此,通过雪崩来终结这场线索繁复、立场不明确的战争,最好的技术性收尾就是“nature”,这既是出自上校之口的人类所发现并不得不接受的规律,也是编剧本身无力约束剧情走向后的妥协。

在《猩球崛起》里,从来就没有什么猿族文明,也放弃了更深刻的主题揭露。亮点和节奏更紧凑的第一部最扎人心,有点“人猿情未了”的意思,讲述的是宠物和人类之间的情愫,我们对凯撒的命运抱以同情。后面两部,实话讲,除了一个凶巴巴的凯撒之外,焦点已经完全散逸,其水平下降之快堪比 15 年灭绝人类的猿流感。

科幻的魅力在于以点见面,就像伟大的《异形》系列,粉丝们对该主题的分析见仁见智,甚至水火难容。而《猩球崛起》走的是一条相反的道路,它的主题在不断紧缩,到最后坍塌为一个可疑的奇点。

既然第一个启蒙的猩猩是凯撒,那么谁又是安东尼和屋大维?凯撒死后他的猿族罗马帝国是何走向?这些可以留给人们尽情遐想的线索和隐射统统不见。

《猩球崛起》的话题性成功和凯撒的魅力更大程度是拜动态捕捉技术所赐,然而遗憾地是瑜不掩瑕,说穿了,它可能还有点烂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