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韩国军队好打!志愿军对李伪军山地战战术特点总结

阵地防御:1.敌人的阵地防御,主要特点是依托主阵地固守前沿要点。 对于次要阵地则采取以少数兵力相机控制。其手段,一是昼来也去,另外是发现我意图或者遭到连续攻击后,主动撤离,使用炮火控制。
2.炮火支援及时,步兵动作迟缓。其炮火在我火力准备中,即零星发射,当我突破三五分钟后,曲射炮即可向突破口及我纵深进行拦阻及压制射击。如果已经觉察到我方作战意图。则炮火更为及时,但是其步兵由于畏缩。动作迟缓,多被堵歼于待避位置。
3.敌军发现我攻击意图后,就开始进行炮火试射检验。入夜后不定时·对前沿前行进行拦阻射击,照明弹彻夜不断,加修工事,增设警戒,照明弹彻夜不断,小部队活动频繁。守备部队白天睡觉,夜间整装以待,并调整部署,预备队靠前,加强防范。

反冲击特点:

1.有失必反,即失即反,失者先反,已成规律。一般攻占敌一个连都阵地后,2至3小时内,营二梯队即可实施反冲击;攻占敌一个营阵地,10至12小时内,师团二梯队即可实施反冲击;48小时内,其军团预备队亦可赶到攻击准备位置或者投入反冲击。失者先反主要是为了地形熟悉,反的及时,也是敌人规定的战场纪律。同时又是为了不过早调用预备队。反冲击战斗的结束,绝不是敌人的甘休,而是屡遭痛击,被迫停止。 2.先小后大,连续多波的攻击。先小是为了战斗侦查或者消耗我人员与弹药,疲惫我部队。多波是为了有持续作战能力。后大是企图一举成功。第一次10时左右,第二次16时到18时,每日连续反冲击有时多达十多次。如遭我军痛击,则投入二梯队重新组织。其组织所需时间一般比较长,队形也比较密集,最后蜂拥而上。如再不成,则队形混乱,向后逃跑,一天的反冲击即结束。有时亦采取夜间接近,拂晓以较大兵力向我要点阵地猛攻,或夜间从我阵地侧翼偷袭。
3.正面牵制,两翼攻击为敌常用手段。常以少数兵力正面牵制,主力则用两翼山地森林死角地带,隐蔽接近,突然发起攻击。

4.敌人反冲击一般是先火力,后兵力。炮火准备通常为半小时至一小时。有多至三小时的,掩护步兵向冲击出发地区集结,而后远战炮火即向我纵深延伸,行拦阻压制射击,而曲射炮火向攻击目标继续射击,掩护步兵向我阵前接近,继而曲射炮向我反斜面延伸,阻拦我步兵,同时轻重机枪猛烈开火,掩护步兵冲击。攻击受挫后三五分钟,曲射炮火即可转向原目标射击,并施放烟幕,掩护后撤,做二次火力准备,继续攻击。如攻击成功,则继续攻击第二目标。如已达预定目的,或再反无力,则以炮火于对峙地段组成阻拦火网,掩护步兵作业,调整部署,企图固守。在山地防御中,坦克多做游动炮火使用,直接摧毁前沿公事以及压制我军观察所,空军则对我主阵地,炮兵阵地,指挥所,观察所低空扫射轰炸。

撤退:
1.撤退·是敌人整个防御计划的一部分。从缴获的撤退计划以及夏季战役所见,敌人的撤退计划是战前有计划,战中撤得快。金城川以北作战表现较为明显。我发起攻击的翌日拂晓,敌主力撤向南岸,仅留少数部队掩护,但因被迫而为,秩序混乱,械单遗弃,并有部分散兵潜留我新占地区。

2.敌之撤退,是其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力量,企图组织反冲击,夺回已失阵地,或撤到预定防御地带,组织抵抗,阻止我追击,因此必须认识到,敌人撤退绝不是轻而易举,坚守仍是主要一面。
3.撤退时留少数步兵工兵,坦克作为掩护。步兵占领要点,边打边退,坦克在公路要道上阻击我追击部队,工兵则沿途设置铁丝网,地雷,破坏桥梁,渡口,航空兵则大肆轰炸我纵深,拦阻我后续部队,以掩护主力的撤退。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作者:伴月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