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步兵和骑兵都离不开的防御装备:轻型头盔

16世纪,轻盔是在战地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头盔,无论步兵还是骑兵都离不开它。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头盔,与中世纪的轻型盔(sallet)相比,它更像是一种更好的升级换代品而非后者的简单改进版。士兵们通常称它为“勃艮第轻型头盔”(Burgundian Sallet),其盔形与头骨形状契合,但在脖颈后方有一道倒转的短“帽檐”,这一点与同时代封闭头盔的发展极为相似。这可以说是十六世纪早期轻盔的一个显著特点。而头盔的前“帽檐”有时是固定的,有时可在一定范围内转动,它是整个头盔中最突出的部位。早期轻盔的耳罩是由三四块金属薄片重叠附在皮革上,皮革则以系带固定于下颔部位。

▲1485年左右产于德意志因斯布鲁克的老式轻型盔

1525年后,这种小型的护耳忽然面积增大至整个面颊部位,呈三角形,在耳朵上方或后方同头盔相接。这种护耳通常固定在下巴部位,不过有些情况下它们会被提到上方盖住正脸,以搭扣扣上,此时它便如同活动面罩一般发挥防护作用。在十六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里,有时德意志人和佛兰德人的轻盔除了两只眼睛的部位露出以外,全脸都用面罩盖住;有时还会露出口鼻,这部分则以额头上方与头盔相连的类似帽檐形态的护翼来保护,并形成可调整的护鼻结构。这种面罩带有浓郁的东方风情,很大程度上是十六世纪时欧洲东部国家(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在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长年累月的冲突对抗中向后者学习借鉴而来的。

▲1540年德意志生产的轻盔,增加了面罩部分

与同时期一并发展起来的封闭式头盔相同的是,本世纪中期的轻盔在盔顶演变出了高耸的鸡冠式的头饰。十六世纪四十和五十年代甚至有少数轻盔有着三道高低不一的“鸡冠”,相当夸张。自十六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这种形态的轻盔通常还会配备类似颈甲一样的护具(称作buffe),以保护脸部下方与脖颈,多数是由数层水平向上交叠、可活动的金属薄板构成,不需要时可以方便地取下。

▲1575-1600年间生产于奥格斯堡的轻盔,防护面积延伸已至面颊

在英格兰,一般称之为“面颈甲(falling buffe)”。当面颈甲完全覆盖了面部,与轻盔前帽檐相接,那么在面颈甲较为上面的位置会开出一条狭窄的槽以让视线通过,不过更常见的则是面颈甲不直达前帽檐,在帽檐与面颈甲上端之间留出一定的空隙,以免阻碍视野。面颈甲的最下方还会连着两三片护颈甲以保护咽喉部位。

▲1555-1560年间意大利生产的、带面颈甲的轻盔

轻盔和与之配套的面颈甲有许多变种,限于篇幅,这里只能举出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例子。1580-1590年间,雅各布?哈尔德在德意志奥格斯堡为约翰?斯迈思爵士(Sir John Smythe)打造了一套盔甲,其中的轻盔被誉为16世纪的最佳样板。

▲约翰?斯迈思爵士的轻盔,现藏于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

还有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英王亨利八世的一套盔甲中的轻盔也是这种风格。这两个头盔皆是面颈甲套在面甲外,其侧影轮廓十分鲜明,有种勇武的气质。然而另一个曾属于雇佣兵瓦莱里奥科尔维诺?扎凯伊,后转手给阿梅里亚?雷亚莱的轻盔,其面颈甲与前二者十分相似,但更贴近面部。这样,面颈甲的斜度小一些,整个的头盔便秀气了许多。如今在格拉斯哥,还收藏着曾属第二任彭布罗克伯爵威廉?赫伯特的一具格林尼治轻盔,它是另一种特殊的变体。其盔顶并无鸡冠形头饰,当配上面颈甲后,前帽檐与之相连,整个头盔看上去极像母鸡的脑袋。

▲亨利八世的全身板甲,头盔形制亦为典型轻盔

▲英国皇家军械博物馆收藏的16世纪后期板甲,其头盔呈“鸡头”状

还有第二种轻盔,其基本构型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幸存下来的多数装饰着古典主义的浮雕图案,以配合十六世纪上半叶风靡一时那种化装舞会所穿戴的古典盔甲来使用。它们通常是礼仪或阅兵用盔甲,脱离了实战,但造型优雅,做工极其精致,令人过目难忘。

▲1543年由意大利米兰盔甲大师菲利波?内格罗里制作的轻盔

▲1550-1555年产于奥格斯堡的礼仪用轻盔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马千 彭琴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