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到底有多痛苦?

“我有一点强迫症”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和影视作品中都很常听到的说法,人们往往用这句话来表示自己对清洁卫生的超乎常人的需求或对物品摆放的独自成章的癖好。有的人会指责说,如此频繁而轻率地使用“强迫症”一词不仅低估了这种疾病的严重性,还会进一步加重强迫性行为的症状,何况把“强迫症”挂在嘴边也不会对了解和治疗这种疾病有任何帮助。但近日,由OCD-UK(一个旨在帮助强迫症患者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程度的慈善组织)发起的“一点强迫症(Little bit OCD)”项目告诉人们,否认这些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强迫性观念与行为也可能会造成这些症状的加重,甚至使那些真正饱受强迫症摧残且需要帮助的患者难以被察觉。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由突然出现的侵入性思维、重复性行为或其他心理活动引起的会使人日渐虚弱的疾病,平均每50个去进行专业心理健康检查的人中就有一名会被诊断为患有强迫症。除了常见的对清洁或序列的过度要求外,强迫症还有许多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有的患者会每天花好几个小时担心自己有没有恋童癖,另一些则担心自己的电话、毛巾甚至牙刷上有没有艾滋病病毒。强迫症不是小情绪,而是一种疾病,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认为所谓“有一点强迫症”的说法十分荒唐,就像说自己“有一点心脏病发作”或“有一点怀孕”一样,属于无稽之谈。还有人认为,总说自己“有一点强迫症”可能会加重强迫性行为的症状。

强迫性行为在身边

的确,作为一种疾病,“有一点强迫症”这个表述确实欠妥,它还可能会增加人们对强迫症状况的夸张想象,使人们难以真正了解强迫症。但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强调强迫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是某种生命体紊乱或病理现象,会增加人们对这种疾病的消极态度,给人带来“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是危险的”、“这种病不太可能治愈”等想法。而且,类似强迫症症状的想法和行为并不是被确诊的病人所独有的。

很多人会在火车或地铁轨道边突然有要把站在前面的人推下去的冲动,或者突然怀疑自己有没有锁门、煤气有没有关好。这些都是侵入性思维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据粗略估计,在未被诊断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平均两周左右会有一次侵入性思维的困扰,这些突如其来的不必要的想法通常只是偶然发生,而且不会带给生活太多困扰。但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这些想法会频繁的出现并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日常生活。


另外一种常见的强迫性行为的例子是有的人喜欢把物体摆放或者清洁得“刚刚好”,为了达到这种刚好的状态,他们可能会严格的将书本按照大小排放、反复洗手等(即重复性行为)。同样,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通常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但强迫症患者出现此类情况的次数会非常频繁,这会令他们异常苦恼。

其实,强迫症就是一种使以上这些常见的强迫性行为高度集中并反复出现的疾病,由于这些行为十分常见,针对强迫症的许多了解都是从对普通人的研究中发现的。与心脏病发作这样的突发过程不同,患上强迫症更像是血压上升或者痤疮滋生的累计过程。很多人都长过青春痘,也了解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却很少有人知道患囊肿性痤疮(cystic acne)后的情况。同样,人们大多有过强迫性行为的体验,却不了解强迫症这个专有名词的内涵。对此,心理学专家的建议是用“如果…会怎样?”的形式向普通人解释强迫症患者的痛苦。比如,你会觉得手要洗很多次才算干净么?想象一下如果你需要一直洗手根本无法停下会怎样,这就是强迫症病人的日常。

说出"我有一点强迫症"

了解了强迫症的症状和生活体验后,我们或许能够更加理解和体谅强迫症患者的苦衷,但这依然对缓解和治疗这种疾病没有帮助。对此,心理学专家建议学校应该在孩子们一开始出现强迫性的思维和行为时就介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类似OCD-UK这样的慈善组织(国内在这方面的工作目前还远远不够)也应该多组织活动来提高公众对强迫症的理解。

此外,专家认为最重要的是,公众应该为强迫症患者提供能够公开的谈论强迫性行为的环境,如果谈论强迫性行为是一种禁忌或令人羞耻的事情,很多受到频繁的强迫性行为困扰的人就会因为觉得难以启齿而隐藏自己的病症与痛苦。只有当大家都会轻松的聊起“我有一点强迫症”时,他们才有可能自然的说出自己的苦恼并得到及时的帮助。

相关文献:

[1] Kessler RC, Berglund P, Demler O, Jin R, Merikangas KR, Walters EE. | Lifetime prevalence and age-of-onset distributions of DSM-IV 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 2005 Jun;62(6):593-602. |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5939837

[2] Kvaale EP, Haslam N, Gottdiener WH. | The 'side effects' of medicalizat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how biogenetic explanations affect stigma. | DOI: 10.1016/j.cpr.2013.06.002. |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3831861

[3] Fullana MA, Mataix-Cols D, Caspi A, Harrington H, Grisham JR, Moffitt TE, Poulton R. | Obsessions and compulsions in the community: prevalence, interference, help-seeking, developmental stability, and co-occurring psychiatric conditions. | DOI: 10.1176/appi.ajp.2008.08071006. |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9188283

[4] Coles ME, Frost RO, Heimberg RG, Rhéaume J. | "Not just right experiences": perfectionism, obsessive-compulsive features and general psychopathology. |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 2003 Jun;41(6):681-700. |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2732376

[5] Ghisi M, Chiri LR, Marchetti I, Sanavio E, Sica C. | In search of specificity: "not just right experiences"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 in non-clinical and clinical Italian individuals. | DOI: 10.1016/j.janxdis.2010.06.011. |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0627224

[6] Abramowitz JS, Fabricant LE, Taylor S, Deacon BJ, McKay D, Storch EA. | The relevance of analogue studies for understanding obsessions and compulsions. | DOI: 10.1016/j.cpr.2014.01.004. |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4561743

[7] Adam S. Radomsky a,n, Gillian M. Alcolado a et al. | Journa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 3(2004) | ISSN: 2211-3649 p.269-279 | https://jonabram.web.unc.edu/files/2015/01/IITIS-Part-1-2014.pdf

(科学之家,译审/编辑:ZH Ce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