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才能戒除网瘾?

如果有人跟我提网瘾,我会觉得这个人肯定不懂互联网,也不知道青少年在互联网上干什么,也不关心他们在干什么。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试想,一个人每天拿着电话跟人聊天,聊几个小时,你会说他“电话成瘾”吗?你并不会,因为你知道实际他在做的事情是:跟另外一个人交谈。即使是沉溺,也是沉溺于两个人发展出来的关系。

以前,你跟朋友去打篮球或者是玩玻璃弹珠、下棋,有人会觉得你游戏上瘾吗?也不会。

很多人每天看电视要看数个小时,有人会说他们有“电视成瘾”吗?似乎也没有。

而青少年,或者说我们,在互联网上做得事情也无非就是跟其他人交流、建立关系,一起玩游戏,或者看视频、新闻,只是计算机和网络把这些功能都聚合到了一起,但我们在做的事情仍跟过去本质上并无差别,只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

那么,为什么青少年的网瘾会煞有其事地被提出来,然后要去戒除呢?

成年人不承认自己有问题,网瘾(孩子?)只是替罪羊。

相比于反思自己的问题,父母更倾向于让网瘾来背黑锅。因为承认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失败,是非常痛苦的;自己没办法提供给孩子一个稳定而融洽的家庭氛围,或者因为自己严苛的期待和规则而导致孩子厌学沉溺网络,像这样的指责是他们不能接受的。而如果错得是孩子本身,譬如“青少年是因为网瘾而导致了种种问题”,那么成年人就可以置身事外了,甚至设置了一个假想敌“网瘾”,来让他们觉得自己再次对事态有了控制感。


因为青少年需要逃避现实中的困境。

非常好理解的是,如果你是一个成年人,你跟你的配偶或者跟上司有了冲突,此时你很焦虑,也许你处理这种焦虑的方式是约朋友一起喝酒、打麻将,或者只是一个人在家闷闷不乐地看电视,你之所以这样子做,是因为这会让你感觉好一点。

而青少年所谓的网瘾也不过就是他们自己处理焦虑的方式,而可悲的是,也许现实中的关系不具有帮助容纳、处理焦虑的功能,以致于他们需要在网络上跟网友建立关系、寻求支持。

如果一个成年人因为焦虑打了几夜的麻将被人认为是可以接受的,那为什么孩子用上了几夜的网来防御焦虑就不被理解呢?

青少年对于自主性的抗争。

需要承认的是,孩子长大了,已经不希望事事受到父母的限制,他们希望能对自己生活有一定的自主性,而这是父母所拒绝的。而为了对抗父母这种控制和不信任,青少年会用过度的“叛逆”来向父母表达攻击。

也就是说,网瘾可能是青少年对于自主权的“过度表达”,诸如“你越是不让我上网,我越是要上网,挫折你,让你感觉到无力,因为你控制不了我”。


因为日常生活太挫败,出于维护自尊的需要

有些父母不切实际的期望,对学习成绩的高要求已经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而且在自己的愿望没有达成时,对孩子随意打骂;或者孩子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一团糟,被同学贬损、排挤。也就是说,假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得不到好的感觉,但他在网络中,准确地说,在跟网友的关系中能被好好地对待,或在联机游戏中大杀四方被队友尊称为“大神”,那么孩子就很需要这些在网络中获得的好感觉来维持”自己仍是一个优秀的人“这种自尊需要,否则怕是连自己都忍不住要抛弃糟糕的自己了。

网瘾是非常现象学的诊断,实质是青少年可能会因为抑郁、焦虑、强迫,争夺控制权或者维持自尊而沉溺于网络,此时只要处理相应的问题就能令他们不再过度地、病理性地使用网络。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感谢网络的存在,这个避风港使得我们的孩子不至于因为抑郁、焦虑或者自尊受辱,而抛弃自己、伤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