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之美 | 吃什么决定了你想什么




饮食会改变思维吗?不用说,当然能。比如一个人饮食里长期缺铁就会贫血,使人头晕,考虑起问题来就会糊里糊涂。不过这里我们所说的“饮食改变思维”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探讨的是:在保证人体必需的营养的条件下,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会不会随着饮食结构的不同而改变?

看来回答是否定的。比方说在历史上,我们亚洲人和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很不相同,长相也差别很大,但作为人,大家的思维并没有多少不同。举例来说,现代科学起源于欧洲,但东方人接受起来也毫不困难。

的确,欧洲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有很多地方跟我们迥异,但人们多半把这类差异归结为文化习俗的差异。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一个自小在欧美长大的华人,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就更接近于欧美人,而不是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吃什么决定了蜜蜂“劳心”还是“劳力”

那么,饮食真的不会对动物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吗?对人,我们目前还不好回答,因为即使有,也已经跟文化习俗的影响混在一起,难分彼此了(或者说不定文化习俗的不同,一部分恰恰就来自饮食结构的差异)。但对于某些动物,比如说蜜蜂,饮食的不同确实能改变蜜蜂的行为方式。而且科学家已经找到了这种影响产生的生理学基础。

蜜蜂是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在蜂群里,蜜蜂有着严格的社会分工,除了雄蜂,还有工蜂和蜂后。雄蜂且不去说它了,因为它们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跟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工蜂和蜂后天生“血统”就不一样。丁蜂和蜂后却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它们身一卜-带着整套完全相同的基因。

但为什么“血统”相同的它们出生以后命运会相差如此悬殊呢?你看,工蜂整天忙忙碌碌,除采粉、酿蜜外,还要筑巢、饲喂幼虫、清洁环境、保卫蜂群。它们甚至被剥夺了繁衍后代的权利。工蜂是蜂群里不折不扣的“劳苦大众”,而蜂后则是养尊处优的统治者,整天除了吃喝、交配、生子,其他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会。同样的基因,却生出两类行为方式截然不同的族群,这不是很奇怪吗?这岂不要让蜜蜂里的“陈胜”们愤愤不平地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工蜂和蜂后生活方式的差异来自它们后天的饮食。工蜂生下来吃的是花粉,而蜂后被喂的是蜂王浆。蜂王浆是青年工蜂咽头腺的分泌物,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这种饮食上的区别,不仅造成工蜂和蜂后体形上的差异——工蜂短小精悍,行动灵活,而蜂后体形庞大,大腹便便,而且也造成了它们生活和行为上的差异。

饮食影响了基因的开闭

为什么具有相同基因的个体,单饮食不同,就会造成行为方式上那么大的差异呢?科学家为我们进一步揭示了其中的奥秘。科学家发现,吃花粉的工蜂和吃蜂王浆的蜂后在大脑巾的DNA表观上大概有550处不同,也许正是这些不同导致了它们行为上的差异。

我们已经说过,工蜂和蜂后拥有整套完全相同的DNA。基因是DNA上的一些控制生物个体性状的片段,它们用来控制和合成特定的蛋白。但是,并不是任何基因在任何环境下都能顺利合成蛋白的。事实上,有一种叫“甲基”的化学物质对基因表达起到“开关”的作用,如果甲基沾到某个基因上,就会关闭该基因,使其失去作用。至于是什么决定基因开关的开闭呢?是周围的环境,其中也包括日常饮食。具体到蜜蜂,正是工蜂和蜂后饮食结构的差异,造成它们大脑中550个基因开关状态的不同,而这样一来又进一步导致了它们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这项研究在解决关于动物的行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这一争议上跨出了巨大的一步。冈为它证明了外部世界是如何通过日常饮食和DNA联系起来的,以及环境是如何暂时地改变我们的基因的。可惜类似的研究目前还不可能拿人的大脑来做实验,否则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肯定想知道,东西方人思维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是否也有类似的生理学基础了。

小小蜜蜂或许为人们了解各民族文化差异的起源开启了一扇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