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中国人口的认识上有多少误区?

拿破仑曾经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当它醒来时世界会为之震撼。可是当我们醒来之时,世界还没有震撼,中国人倒先为自己如此庞大的人口而感到震撼和恐惧。人类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因为自己民族人口众多而表现出如此深刻的忧虑。对粮食危机、资源危机、就业危机等一系列危机追根溯源,无一不是人口过剩惹下的祸端。因此中国的人口问题被认为是当前最严重和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们是否真的应该如此忧心忡忡?拂开表象,深入事物的本质,我们也许有不同的答案。

我们的粮食够吃吗?

这是让我们最为困扰的问题。中国尽管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但大部分不是险峻的高山,就是荒芜的沙漠,真正可耕种土地只有18 亿亩,人均只有1 亩多一点,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条件对于维持目前的温饱还可以,但想到目前中国每年净增1000 多万人口(差不多相当于一些小国全国的人口),再加上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不断占用耕地,若干年后,中国的人均土地连1 亩都不到,怎能让人不为此担忧。

粮食危机真的会发生吗?我们来看中国粮食供求的现状。从供给方面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产量不断创新高,结果粮食供过于求,造成卖粮难的问题。于是改种其他农产品,结果种棉花棉花过剩、种油菜油菜过剩,种什么农产品什么农产品过剩。中国是个大国,许多地方官员本来想通过农业生产来让农民增加收入,结果却是不得不为这些过剩产品的出路大伤脑筋。

从需求方面看,持续已久的饥荒现象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年轻人普遍营养过剩,胖墩儿童数量急剧增加,严重地影响了我国下一代的身体素质,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此深表忧虑。新一代年轻人早把爱惜粮食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类的格言抛之脑后,在学校食堂里经常可以看到大量的粮食被浪费,他们这样暴殄天物,让他们深受节俭传统熏陶、而且曾经饱受饥饿之苦的父母们为之痛心疾首。

即使当我们的耕地生产出的粮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时,我们就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这样做。这就像我们城市中的居民能够在市场上买到所需要的蔬菜时,就完全没有必要煞费苦心地去研究如何在自家阳台上的花盆里生产蔬菜。

有人担心到了关键时刻,那些产粮国会用粮食卡我们,不卖粮食给我们。这显然是计划经济的思维。计划经济是卖方经济,生产者可以卡住消费者;而市场经济是买方经济,所有的生产者都想方设法把产品推销给消费者,他们没有任何理由把消费者拒之门外,自断财源。如果真有一个或几个粮食生产国对我们恨之入骨,宁愿自己不赚钱也要饿死我们,别的粮食生产国就会因此兴高采烈。有人会问,如果所有的粮食生产国都不卖粮食给我们怎么办?这种情况绝对不可能发生,它和我们国家对世界未来的和平与发展的判断是相违背的。如果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我们可真要反思自己的对外政策了。

人均资源少怎么办?

有许多中国人非常羡慕那些石油出产国,那些国家完全是天方夜谭的现代版本,仿佛它们的阿里巴巴只说了一声芝麻开门,无比巨大的宝库之门就被打开,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就源源不断流入他们的口袋中。在上帝分配全球自然资源时,石油出产国中了头彩,而我们的许多农民从早到晚,在狭小而又贫瘠的土地上耕作,披星戴月地终日辛劳,最后还是处于极度贫穷状态。这真令人感到天理不公。其实中国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只是被人口这个怪兽作为分母一除,在每人平均面前便被吞噬得所剩无几。

当我们对那些资源大国考察时,就会发现,只有海湾地区的几个产油国如科威特、阿联酋、沙特等,凭着自然资源暴富,而其他资源大国,如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甚至同是海湾地区的伊朗、伊拉克,它们并没有因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变得富有,它们的社会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贫穷、失业、动荡不安的现象。反而像日本、亚洲四小龙、瑞士、以色列等自然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但它们的经济却表现良好。由此可见,丰富的自然资源未必能使所有的国家经济繁荣,而资源缺乏也未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哪个国家把经济发展完全建立在依赖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它肯定是一个不善于创造财富的民族。

因此,人均资源少并不可怕,全世界的资源都是在国际市场流动的,只要不是闭关锁国,而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就能买到所需资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那些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它们发展经济时并不是不需要资源,而是需要大量的资源,它们解决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从其他国家进口。各种资源的“他山之石”在国际市场上供应充分,价格低廉,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价格还会降低。因此只要进行国际贸易,我们人均资源少的问题就可以解决。

失业是人多造成的吗?

就业问题是中国各种问题里最令人沮丧的问题。城镇中无数下岗职工和各种待业人员已经让人头疼,农村还有几亿潜在失业人口,甚至比几个洲的人口都多。即使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所有企业雇佣这些失业人口都不能满足其就业需求。解决就业问题成为政府的重要目标,但结果总是新增失业人口大于新增就业人口。任何高招妙计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都是杯水车薪。

用进口的方法可以解决粮食和资源问题,可是无论进口什么也解决不了失业问题。把失业人口输出到其他国家不失为一条好计,可是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输入失业人口,即使有,谁又能容纳下这支人数如此之多的失业大军呢?

如果不是人口过多,还有什么能够引起如此严重的就业问题呢?特别是当自己求职的时候,发现有无数人和自己争夺饭碗,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人口,竞争就不会有这么激烈。这个说法看起来不错,可是我们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觉它和事实有相当大的出入。当我们注意求职者的流向时,会发现寻求职业的人群大都是由人口稀少的偏远落后地区向人口稠密的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他们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各个大城市。和我们平常的观念完全相反,越是人口稀少的地区越没有就业机会,而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就业机会越多。如果一定要把失业问题和人口相联系,那结论只能是人少造成失业,而人多造成就业。

就业状况取决于投资环境的好坏。投资环境好,企业就容易生存和扩张,企业需要更多的员工,就业状况就会得到改善;而投资环境不好,企业就会缩小生产规模甚至破产,企业就会解雇员工,就业状况就会恶化。就业状况更取决于改革开放进展的程度,那些人口稀少、地处偏远的地区改革开放的速度慢,所以就业状况不好;而改革开放较早的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反而需要大量的工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正因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它们的投资环境最好,因而也就成了全国民工的最大聚集地。

城市为何如此拥挤?

在中国的大城市,永远可以看到人海如潮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只有在狂欢节才有的街上的滚滚人流,在中国却是城市日常的景观。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人们从四面八方吸引来。

在这些大城市,中国人口过多的危机似乎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但其实不然,大城市人潮汹涌主要是经济繁荣带来的必然结果。

虽然有很多人抱怨城市太拥挤,但是并没有影响大批大批的人口像灯蛾扑火一样涌入城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城市人口的拥挤能大幅度地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人口密度,而且人口越稠密,经济就越发展,而大城市恰恰把人口的密度发展到极致。工业企业越密集,交易和运输费用越低,越能促进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服务业越拥挤就越繁荣,传统观念认为,一条街上有一家商店,生意好做,如果有几家商店竞争,生意就非常难做,但是当一条街全是同类商品的店铺时,这条街就会异常繁荣,这就是拥挤出来的效益。而且很多特殊的服务业如古董、摄影器材等也只有在拥挤的大城市才能生存,大型体育和文艺活动也只有在有密集而大量的人口时才有利可图。水电、电话、排污等管线的铺设也是人口越密集,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各行各业拥挤造成的繁荣,也给劳动力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这也就是农民大规模涌入城市的原因。人口越密集、信息传播的速度越快,企业与企业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都能作出最快的反应,所以城市中充满了各种机会和钱的气息。这就是所谓的“城市效应”。

由于城市效应,人口越密集,城市越大,经济效益就越高,产生的财富就越多。所以,那些像灯蛾扑火涌入城市的人,并没有被城市这一团烈火烧为灰烬,大多数人反而都在城市中获得新生,他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都得到明显提高。他们不但希望自己在城市中生活工作,买房置业,生儿育女,而且希望他们的子子孙孙也在城市里繁衍生息。

在我们探讨中国的城市为什么如此拥挤时,我们必须清楚这种拥挤的状况只是在大城市存在,而那些小城市并不存在这种现象。那些小城市非但没有感到拥挤,反而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招兵买马,要使自己的城市拥挤起来,以获得拥挤产生的经济效益。用大城市拥挤来证明人口过多的危机似乎很有说服力,可是把同样的逻辑用在小城市上却能得出相反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