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后,更容易拿高分的考生类型

沪浙首届新高考落幕,从今年入学的新高一开始,将有更多的省份加入新高考的队伍。目前各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基本已陆续出台。

伴随着改革政策的出台,学生的上课形式、考试形式都将发生重大改变。这些信号,也让考生和家长意识到,不能再把目光仅仅放在书本里,还要看到书本外的东西。那么,在这个背景下,哪种类型的学生适应的会更好,更容易拿高分呢?高考圈小编接下来就给您分析一下。


第一类:思维活跃的学生

高考中绝大多数试题的解答方法、思维方式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方法的选择、解题时间的长短,就能够区分出考生能力的差异。因此,能够广泛涉猎、博学多识、触类旁通,具备各学科、各板块知识融通能力的学生,更符合新高考潮流。

今后,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应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对于迎战新高考,搞好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甚至对于今后参加工作都是有好处的。适应高考,孩子一生的成长,以及素质教育,这三张“皮”应该是合在一起的。

第二类:阅读广泛的学生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阅读能力成为多门学科考查的重点。结合阅读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语文卷中,在理综、文综、数学等多个学科也都有不同程度地加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高考试题阅读量的加大,仅靠死记硬背,是不容易考不出好成绩的!

要想让学生多读书,家长就要从自身做起,同时,要教给孩子速读、泛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技巧,学会深度阅读,不断丰富并积累知识和能力。

第三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多地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规定,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科目按等级赋分,不再强调分数差异。每科都除了学业水平考试,高考参考的综合素质评价,每个方面都包含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对实践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意味着今后学生必须将学习搬到社会大课堂中,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重视学习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提高所学知识的应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老师和家长也应该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家庭中的各类资源,拓宽孩子主动学习的空间环境,创造出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为丰富学习方式提供支持。让孩子在体验和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研讨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做中学”。

第四类:善于传递正能量的学生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都加入了“德”的元素,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素材,体现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甘愿为崇高理想献身的高尚品质的片段等,既旗帜鲜明,又与“智育”的考查相得益彰。

除此之外,高考改革后,考生将会有自己的综合评价记录。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

第五类:逻辑思维强的学生

开放性试题将是未来高考的一大特色。专家表示,考试中安排开放性试题,供学生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为学生提供弹性的发展空间,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在这种考查中,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强的孩子更有优势。

考题呈现一定的开放性,最终答案需要学生自己表达观点和想法。未来学生就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及陈述表达能力,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做逻辑思维训练来提高。传统的机械记忆、单调计算、模仿应用,既会加重学生负担,又于提高能力无益,所以必须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