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有道:“不要”这两个字,爸爸妈妈应该少对孩子说

许多妈妈总喜欢对宝宝说“不要”——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可你知道吗,说多了这两个字,孩子要么与你拧着干,要么对你更反抗,妈妈你到底还想说“不要”吗?

妈妈总爱说“不”!

如果家里有一个3岁的孩子,很多妈妈在生活中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不要”。因为这时候的孩子身体自由度正在逐渐增加,他可以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他变成了小探险家,哪里都想去;也变成了小实验家,什么都想试试看;还变成了小破坏王,经他的手可能会做出许多让我们意想不到却又并不想看到的事情。

这时的我们会不停地对孩子说:“不要”、“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

·我们试图用各种“不要”来将孩子约束在我们身边,以免他出危险;

·我们用各种“不要”来限制孩子的行为,以免他让自己处于不利之地;

·我们也用各种“不要”来否定孩子的某些观点,否定他的一些决定。

“不要”真的能起作用吗?

孩子的反应一:拧着干!

虽然说了“不要”,可真正切实地将其贯彻下来的孩子却很少,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拧着干,越是不要就越要干。

孩子的反应二:不理会!

还有一部分孩子则是当着妈妈的面遵守了“不要”,可扭脸看妈妈不在就完全不理会这个禁令了。这时的我们总觉得很累,认为孩子已经开始不听话了,变得难管束了。其实,3岁左右的孩子难以被管束是正常的,因为这时候的他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更喜欢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各种事,越是给予他约束,他反而会越不喜欢。

妈妈为何应该少说“不要”

任何“不要”都会激发孩子反抗

这时的孩子已经有了足够自由独立的行动能力,遇事也会更倾向于自己思考了,更想要自己决定、解决各种事。这是件好事,这证明了孩子的成长,他有着强烈的脱离被掌控的意愿,此时任何一个不要,显然都会激发他的反抗心理。

“不要”说多了变成一种“暗示”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说多了“不要”,却会变成一种暗示,越是不要让他干的事情,他想的反而会越多。这是因为人类的潜意识是拒绝否定的,成年人尚且会对各种不要产生一种“越是不要越想要”的好奇心理,更何况是对独立有着如此强烈渴望的孩子。

说“不要”其实只是半句话

另外,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说出口的“不要”其实只是半句话。比如,“不要玩了”,孩子接收到的命令是停止玩耍,那么接下来要干什么?我们却没说,因为我们可能只是觉得孩子当下的某些行为是不符合我们要求的,所以阻止就好,可孩子更需要的是明确的指令。所以只是单纯的“不要”,一定会给孩子带去困惑,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鉴于此,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改一改说出口的那些要求了,少说“不要”,还是多给孩子用肯定句吧!

如何说宝宝更愿意听?

1.正面直接告诉孩子想要他做的事

带着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孩子却在货架之间跑来跑去,此时如果说“不要乱跑”,那么孩子多半都会是这样来应对:暂时有一分钟不乱跑了,但很快他就又会被某些东西所吸引,又开始乱跑起来。

妈妈这样做:在这种情况下,与其阻止,倒不如用明确的表达来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他做什么。此时完全可以说“跟着妈妈的手推车走,咱们一起看”。这种直接明了的建议,让孩子一听就懂,而且和妈妈一起行动,总要好过我们为了自己的行动而不让他自由行动,这也是一种对他行为的肯定式引导。

2.用肯定句来表达自己的建议

生活中我们会对孩子提一些建议,比如“不要爬窗户”“不要打人”“不要摔了水杯”等等,其实同样的建议完全可以用肯定句来说,这会让孩子更明确我们的意见。

妈妈这样做:比如,完全可以说“到屋子中间来吧,这里宽敞更好玩,也能看见窗户外面”,可以说“如果你喜欢他,就去和他握握手,或者摸摸他,他一定也会喜欢你的”,也可以说“把杯子轻轻放在桌子上吧,如果想喝水一会儿给你倒”。

这种直截了当的说话方式说出来很明确,不会让孩子感到反感,毕竟“不要”一出口,怎么听都像是在训斥。所以越是用肯定句来表达自己的建议,孩子越能意识到他可以做什么,同时也会在内心对自己产生一种约束,建立起正确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孩子就可以避免做出错误的选择。

3.深入了解孩子做事的“理由”

我们说“不要”,多半都是觉得孩子肯定会出错,从我们这里对他就已经是不信任了,而且也笃定他做的就是错误的。这样对孩子并不公平,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在我们毫不犹豫地开口说“不要”之前,何不问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了解他的目的,然后再从正面去给出积极的意见呢?

妈妈这样做:确切些讲,各种“不要”应该用在我们身上,不要再那么不相信孩子,不要再从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要再毫不犹豫地就制止孩子。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表达自己了,多和他沟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阻止我们毫不犹豫的“不要”。当然,前提是孩子的行为是合理正当的,不违背道德有原则的。如果孩子一味胡来,我们还真得用“不要”来约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