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方腊,到底是被谁擒获的?

在电视剧《水浒传》中,曾有一个“武松单臂擒方腊”的镜头。不过,在施耐庵《水浒传》第119回《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中的方腊,却是被花和尚鲁智深一禅杖打翻并捉拿归案的。

那么,历史上的方腊,到底是被谁擒获的呢?

童贯

实际上,整部《水浒传》只能算是一部演义,而非一部严谨的史书。

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位出场的,还是和《水浒传》有关的人物--童贯。

为什么要先从他说起呢?主要还是因为《宋史》中有记载。

要知道《宋史》,可是官方史书,连官方都为其立传,而且官方的解释里也只有他啊,不得不提!

据史料载,(方腊战败与诸将走失后)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四年三月,余党悉平。进贯太师,徙国楚。

童贯本身原为太监,但宋史却载他:身材高大魁伟,皮骨强劲如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颐下生着胡须,一眼望去,阳刚之气十足。

这不像一个太监的相貌特征啊?可见,宋史有偏袒于童贯的嫌疑,要知道他可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封王的太监啊。

既然正史都无法说清楚,那我们来看看野史的记载吧。

其实,“武松单臂擒方腊”就出自南宋笔记《林泉野记>》与江浙一带的武松独臂擒方腊的民间故事。

另《桂林方氏宗谱》一书中提到方腊是被方氏先祖方庚所擒。书中载道: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准备起义之事,被洞源里里正方庚父方有常察知,派二子方熊告官,方庚又把方腊禁闭粮仓中。方腊得脱,杀方庚一家42口而举义,唯方庚越墙逃脱,“指天说誓,倾心报国报家”。次年四月,方腊败退,宋军打到青溪,方庚投身军前,为之向导。方腊兵败,躲进洞源石洞里。方庚带领宋军搜山围捕,收买叛徒方京,获悉方腊躲藏的山洞,致使方腊等人被捕。

除了史书记载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确认方式呢?有,墓志铭。

“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这几句就出自一个名叫折可存的宋将墓中的墓志铭。但是,我们仔细一读,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如“腊贼就擒”不一定能说明折可存擒方腊,因为它既可理解为“折可存手下将用命而擒方腊,迁武节大夫”,又可解作“折可存手下将用命,方腊被擒后折可存迁武节大夫”。可以肯定的是,这句话实在是打马虎眼,非出自真正史官之笔。

这三个人都站不住脚,我们是否就无法找出擒方腊的人呢?也不是。

韩世忠

我们还是回到宋史上来吧,毕竟野史秘闻等缺乏严谨的理论依据。

刚开始时,我们提到宋史记载的是童贯擒获方腊的。但是,方腊肯定不是那种连太监都打不过的土匪头子,童贯只不过将手下的功劳攫为己有罢了。

这就给我们留下了空间,因为我们只要找出童贯的这位部下就可以了。

原来宋史上还真有一段是记载此事的。

宋史云:宣和二年,方腊反、江、浙震动,调兵四方,世忠以偏将从王渊讨之。次杭州,贼奄至,势张甚,大将惶怖无策。世忠以兵二千伏北关堰,贼过,伏发,众蹂乱,世忠追击,贼败而遁。渊叹曰:“真万人敌也。”尽以所随白金器赏之,且与定交。时有诏能得腊首者,授两镇节钺。世忠穷追至睦州清溪峒,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继至,莫知所入。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

可见,当年擒获方腊的是韩世忠--之后的抗金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