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伤孩子心的8句口头禅,爸妈说了总后悔!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然而,如何教育孩子始终是让父母最为头疼的事情,一不小心就做错了!来看看这八句话是不是你经常拿来伤孩子的?

口头禅一:你看,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听话,你怎么就这么闹”、“你怎么不跟别人家的孩子学学,成绩这么差”……父母总喜欢拿自家孩子的缺点跟别人家孩子的优点相比较,希望借此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让他积极进取。

然而,这种不适当的比较,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为;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心中留下一个阴影,不仅摧毁了孩子的自信,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亲子关系也会变得糟糕。

如果一定要比,可以引导孩子“三比”: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这次跟上次比。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孩子都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

口头禅二:现在读书,不准爱美!

她会拿你的口红往嘴上涂,试穿你的高跟鞋;他会对着镜子扭来扭去,摆出各种耍帅动作。妈妈不禁有些小忧虑:“孩子如此爱美,读书时会不会分心,影响学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没什么过错,但凡是要有个度,不能因爱美而影响自己(指坏的方面),比如上课总照镜子而不听讲课,要漂亮去每天精心打扮而浪费大把时间。如果发现孩子过分注重外在的打扮,家长可能需要自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给孩子做了这样的示范?

家长要尊重孩子爱美的需求,也要引导孩子哪些是该做的,哪些应该控制,比如:告诉孩子成人的化妆品对这个年纪的孩子肌肤非但没有好处,还有伤害作用;表扬孩子衣物整洁,而不是打扮漂亮;还可以带孩子多参加一些有关美的活动,比如看一些艺术展等等;让孩子懂得,外貌并不能决定一切,内在的修养和素质比外在更加重要。

口头禅三:除了学习,你啥都别做!

不许做家务,不用交朋友,什么事都不用去管,最紧要是不耽误学习。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

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除了接受知识,父母还应从小让孩子学会:积极锻炼身体。既提高身体素质还能有利于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学会做人。做有品德,讲诚信的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做尊敬师长,有礼貌的孩子。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真正的收获,把书本知识变成生活中的例子才是最好的学习。多参加社会实践。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别人交流,可以锻炼和提升个人能力。

口头禅四: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我这么说都是为了你好”、“听我的话按着我说的去做”、“妈妈不求别的,就希望你以后好”每一句“我是为了你好”之后都蕴含着家长无限的期望,说这话的人知道,听着的人更能体会到。因为知道身上背负着家人的希望,所以孩子才会感觉到压力。压力是动力也是阻力。适当的压力能促使孩子进步,过多的压力却会压垮孩子。

不要常常给孩子压力,你的每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对孩子来说都是枷锁,捆绑着他们按着你的想法前行,做着他们本不愿意做的事,等到超过他们承受的限度,叛逆的青春会让你知道他们是什么颜色。

口头禅五:孩子有什么自尊心?

孩子还小,哪来自尊心、羞耻感?不打不骂怎么改正错误?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如果你的批评针对是他的行为,孩子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反之,如果针对孩子的人格价值,即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将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逐渐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惩罚打骂孩子更是简单粗暴的行为,只能使孩子感觉孤立无助,毫无尊严。一些过激的惩罚行为,甚至会在孩子的心里滋生怨恨的种子,在成年后仍留着负面阴影。

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总是通过你的行为方式,来理解这世界是如何运转。你对孩子的影响深远程度也许大大超出你的预期。如果你希望孩子可以善良、自信、温柔地对待他自己,那么请你以这样的方式对他。

口头禅六:都是你的错!

“一个老师教的,怎么人家就学得好呢”、“你又和同学打架,肯定是你的错”。

在有些父母的眼中,孩子的缺点被无限放大,其实,孩子的种种行为都是父母教养方式的真实体现:你今天训孩子不如别人优秀,就别怪他明天怨你不如别人爹妈有权势;你处处苛求孩子完美,就别怪他自卑懦弱;你习惯打骂孩子,就别怪他崇尚暴力或奴性十足;你自己界限不清,就别怪他不负责任。

父母应通过孩子这把镜子,不断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并用新我来为孩子做示范和表率。

口头禅七:你千万不要像你爸一样!

“你爸懒惰、不负责,你不要像他一样”、“你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你妈不顾家,你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有些父母为了发泄对对方的不满,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另一半懒惰、不负责、爱唠叨、不顾家,令人遗憾的是,孩子长大后肯定也会出现这些行为。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

但有关爸爸/妈妈的信息全是负面信息,孩子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为了孩子,别再轻易否定你的另一半。父母应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信息,例如,夸奖孩子和爸爸/妈妈一样,聪明、讲义气、人缘儿好、孝顺;善良、有爱心、軎欢学习、做事认真……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

口头禅八:为了孩子我绝不离婚!

离婚恐怕会影响孩子学习,以后再说....孩子会怨恨我们,不能离...离了要独立抚养小孩,压力太大...单亲家庭,孩子会不会有心理问题?

“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跟你离婚了!”多少对夫妻吵架的时候会把这个理由搬出来,这句话看似无奈,但细究起来却大有问题:为了孩子,就该把痛苦的婚姻维持下去吗?

凑合的婚姻不仅伤害着夫妻双方,还伤害着孩子。在夫妻互动不佳、关系恶劣的情况下,父母的长期婚姻冲突对孩子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经常要比离婚本身来得大:孩子会从中感觉到害怕与恐惧,甚至对婚姻产生巨大的恐惧,导致孩子的婚姻更加不正常,会自动复制上一代婚姻的失败部分甚至更加严重。家庭悲剧就这样一代代延续。
心理研究还发现:有名无实的婚姻可能是一种“隐性离婚”,孩子可能会缺乏父母其中一方的情感而形成“假性单亲”,也容易出现“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婚姻。

孩子不仅需要父母的爱,他也需要父母的互爱带给他的幸福感。我们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一个完整、和谐、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父母有责任去运营一段高质量的婚姻,给孩子带去满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但如果拼尽全力也无法维系良好的关系,那么,还是分开得好,理性地结束,成熟地处理,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