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肝脏是白子画,谁是它的生死劫?

肠粉:生死劫?呃(⊙o⊙)…热心肠先生你也看《花千骨》?

Mr.Gut:对啊,偶尔陪老婆看赵丽颖和霍建华飙戏啊!

肠粉:那热心肠先生,你喜欢花千骨么?

Mr.Gut:这位肠粉,你偏题了!我是来讲肝的生死劫的。

故事里,一个叫花千骨的女孩,是她师父、偶像、情人白子画的生死劫。

花千骨和白子画相遇后,有过一见钟情的情投意合,有过师生暧昧的不伦之恋,有过独居山顶的浪漫时光,但作为生死劫,她的出现意味着白子画要因她经历劫难,甚至要因她而死。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死劫:平素相互依靠,相亲相爱,相安无事,但在相处中却会因为自己,让深爱的人不断受到伤害,最终死翘翘。

这听着就让人虐心是不是?

肠粉:热心肠先生,你说我偏题,你自己偏题更严重!

Mr.Gut:呃(⊙o⊙)…这位肠粉,你总是很犀利,我这就开始科普啦!

谁是肝的生死劫?

今天,我们来好好聊聊肝的生死劫。

有一些词语想必肠粉们听说过:脂肪肝、酒精肝、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这些是常见的肝病变。

如果肝是《花千骨》里的白子画,那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来类比这些病变:

很显然,“肝同学”和白子画一样,都很容易受伤,而一旦到达肝癌阶段,生死劫的威力就会显现出来,足以致命。

那么,是什么造成这些病变,肝的生死劫是谁?

前面我说“肝肠相照”,它们相亲相爱,亲密无间;我也提到作为最大的解毒器官,肝要消灭从肠输送过去的内毒素;而且,肠道里初步消化的脂肪,要在肝里进一步代谢,而脂肪的沉积是脂肪肝发展的第一步。

这么看来,肠应该是肝的生死劫?

但是,有一些病毒马上跳出来说不干了!

肝炎病毒,大家听说过么?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毒毒都是肝的死劫啊!

但是,我依然只说肠是肝的生死劫,这又是为什么呢?

眼尖的肠粉可能看出来了,病毒至少不是肝的“生劫”,对吧?肝不会天天和病毒相亲相爱。

而更多原因是关于科学的:

首先,甲肝、戊肝病毒这俩货色是通过肠道感染肝的。

其次,乙肝、丙肝、丁肝病毒也不能说完全就是自己搞死了肝。它们感染了肝以后,肝功能下降,肠道里大量代谢产物输送进肝以后,不能被正常继续代谢,形成脂肪肝等,一并促进了肝损伤。

再次,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免疫器官。我们身体里,70%以上的粘膜免疫反应在肠道发生。肠道和肠道微生物失调,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是各种肝炎病毒能够侵扰肝脏的重要原因。

而且,如果我们把肠道和微生物视为一个整体,统称为“大肠道”的话,肠是肝的生死劫,这是更确定的:

从顺序上说,肝先分泌胆汁给肠道,这是在代谢通路上游服务于肠道;然后,肝再接收血液从肠道带来的营养物质、内毒素,这是在代谢通路下游服务于肠道。

肝出现病变的时候,肠道里产生的坏东西会参与,它们或是病因,或加重病情。

可怜的肝每天无私地为肠贡献着胆汁,替肠道擦屁股,解可能会影响全身的毒,但最终却会慢慢被肠道里的坏东西给侵蚀、病变、直到死去。

这很像白子画对花千骨的爱是不是?细水长流,润物无声,而自己却不断因花千骨而受伤甚至濒临死亡。

所以,热心肠先生一定要为肠争取“名分”,肠就是肝的生死劫!

但如果我们把肠道和肠道微生物分开来考虑,直接说肠是肝的生死劫可能又“不准确”,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说,肠道微生物也是一个器官,是这个“器官”跟肝的关系更密切,也是这个“器官”如果不乖,更直接造成肝受伤。

肠粉:呃(⊙o⊙)…热心肠先生,微生物,是一个器官?我看你又糊涂了!

Mr.Gut:这位肠粉,记住,热心肠先生从不妄言哦!

肠粉:这个概念我还是挺难理解的啦~

且听我慢慢道来:

肠道微生物,被遗忘的器官?

经常看热心肠先生文章的肠粉,应该能够感觉到人体共生微生物的重要:

它们数量巨大,人体内大概有100万亿个微生物细胞,是人自身细胞数的十倍;它们功能强大,作为共生菌,全面介入人体的代谢、免疫以及神经系统的功能。

但它们也是双面性格:

在平衡状态,共生微生物是天使,和人体共生共栖,如胶似漆,就像白子画和花千骨第一次在森林小屋里见面,情愫新生,暧暧昧昧,好生令世人艳羡!

在失衡状态,共生微生物是魔鬼,和人体对立对抗,侵扰侵蚀,就像花千骨虽非自己所愿,却总会因自己让白子画受伤害,最后更成妖神,几乎让白子画死去!

这些微生物,大部分在肠道里,随着人们对它们的认识越来越多,很多科学家就是把它们当做一个器官来看待。

这样,“肠道微生物”这个“器官”,跟肝之间的联系,会比肠和肝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更为密切。

和谐时,菌肝共舞,亲密无间;失衡时,菌肝相斗,伤害不休。

这到底是怎样一番场景,请看下节:

肠道微生物,何以成生死劫?

这一节,可能会学术化一点,不想看的肠粉可以略过,跳到下一节直接看“胖子”和“酗酒者”的生死劫。

上篇我们说到,病毒感染后,肝功能会下降,解毒功能会受影响。肠道微生物所产生的脂多糖、鞭毛蛋白、脂磷壁酸等这些内毒素,会随着血液到达肝脏,就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而即便没有病毒感染,肠道微生物似乎也在决定着肝的生死。

上世纪中期,肝昏迷(严重肝病引发代谢紊乱,使肝解毒功能严重受损,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发生的昏迷)与小肠吸收含氮物质的关系被证实,肠道与肝病之间的关系被越来越多地研究。

后来,肠道微生物被发现与慢性肝病、肝门脉高压、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等疾病有关联。

在最近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与更多肝病直接相关,比如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肝炎、与肠衰竭相关的肝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关于这些疾病的可能发生机制,下面这张图只供有钻研精神的肠粉们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中国科学家李兰娟院士和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文章,发现肝硬化病人的肠道微生物与病情发展紧密相关,有一些细菌甚至可以用来做判断肝硬化发病的标识。

这里,我扯点可以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题外话:

在人类共生微生物这个前沿科学领域,中国科学家全面而深入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除了李院士这个重量级研究,华大基因2010年第一次破解了肠道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后来,他们做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在《自然》、《科学》等杂志上灌水发了N篇文章;上海交大赵立平教授被《科学》杂志专访,居然配上了赵教授减肥前后的照片,来说明干预肠道微生物可以减肥。这些都是人类共生微生物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回到正题。

热心肠先生以前是学分子免疫学的,不是临床医生,上面这些疾病光名字就让我头大,所以不一一展开它们也罢!

下面只说两个大家可能感兴趣的:

微生物和肝,胖子的生死劫?

胖子的胖,离不开肠道微生物和肝。

肝分泌胆汁给肠道,肠道用它来乳化脂肪,这是脂肪消化代谢的第一步,被初步消化的脂肪,随血液循环进入到肝脏,在这里完成更重要的消化、吸收、氧化、分解、合成、转运等过程,而蛋白质、淀粉、维生素等的代谢也有类似的进程。

在这些进程中,肠道微生物代谢膳食纤维形成的短链脂肪酸提供了能量:

正常情况下,这个进程会很稳定和谐,肠和肝配合默契,你吃多少脂肪啊、淀粉啊,基本能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

但没有自控力的人,吃太多不健康的食物,或者饮食虽然相对健康但吃过量,这时候就对不起了:一方面过量的脂肪和能量摄入被身体代谢积累下来,另一方面,肠道里的细菌也发生变化,更加雪上加霜。

让我们来看看肠道里的微生物发生变化以后,都有哪些器官和组织会紧随着发生变化而增加肥胖和胰岛素耐受的危险:

胖纸们看到肠道微生物和肝了么?虽然这张图里有大脑、脂肪组织、肌肉组织和肠道上皮细胞出现,但这些组织发生让你胖起来的变化,源头可能就是微生物和肝代谢出来的分子哦。

细的机理不说了,热心肠先生想告诉肠粉的是:微生物和肝,很可能就是胖子真正的生死劫!这胖生坏菌,坏菌生肥肝,肥肝生更肥的胖子的恶性循环,值得好好警惕!

酒精,酗酒者的生死劫?

一些研究表明,少量喝酒,对身体是好处的,所以热心肠先生前几天拍了一些健康饮食的照片,画面上是有红酒瓶的:

但大量喝酒,甚至长期酗酒,危害可就大了!

酒精在体内首先被代谢为乙醛,肝脏可将乙醛氧化为醋酸排出,这就是肝脏解“酒精毒”的道理。

“酒精毒”只有在饮酒过度的时候才会出现,过量酒精代谢需求,超出了肝脏的解毒能力,在不堪重负之下,肝就可能发生病变。

而如果长期酗酒,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都可能慢慢发生:

同时,科学家也发现,酒精导致的肝脏损伤也与肠道菌群直接相关:

首先,酒精促进革兰氏阴性菌在肠道中生长,而革兰氏阴性菌能产生许多内毒素,容易引发炎症反应。

第二,革兰氏阴性菌可以将酒精代谢成乙醛,从而增加肠道上皮细胞的通透性。

第三,增加的肠道壁通透性、旺盛生长的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的内毒素,促进肝脏的炎症反应,从而损伤肝脏。

看来,酒精直接伤肝,也伤菌,然后菌又伤肝,酗酒感觉会万劫不复!

所以,为了你的好身体,为了你的好细菌,劝君莫酗酒!

生死劫,可破么?

生死劫真是可怕,自己拼命对它好,它也对自己是死心塌地的,但最终却还要搞死自己。

这生死劫之命,能破解么?

答案是肯定的,拥抱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善待我们的肠道,善待我们的肠道菌群,就会让生死劫的危害变小,甚至当我们自然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都不是因生死劫而死。

最近,科学家们还发现,改造肠道微生物,可以用来帮助治疗高血氨症这种肝病,这是肝的好消息,也是生死劫的好消息啊!

如何拥抱健康的饮食,改进生活方式,还有什么改造肠道微生物的办法,这个以后我会更多关注、更多分享,今天就不展开讲了。

参考文献

1. Tremaroli V, B?ckhed F. Functional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metabolism. Nature. 2012 Sep 13;489(7415):242-9.

2. Liu HX, et al. Implications ofmicrobiota and bile acid in liver injury and regeneration. J Hepatol. 2015 Aug 6. pii: S0168-8278(15)00533-4.

3. Szabo G, Petrasek J. Inflammasomeactivation and function in liver disease.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5 Jul;12(7):387-400.

4. Henao-Mejia J, et al. In?ammasome-mediateddysbiosis regulates progression of NAFLD and obesity. Nature. 2012 Feb 1;482(7384):179-85.

5. Vajro P, Paolella G, Fasano A. Microbiotaand gut-liver axis: their influences on obesity and obesity-related liverdisease.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3May;56(5):461-8.

6. Quigley EM, Stanton C, Murphy EF.The gut microbiota and the liver. Pathophysiological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 Hepatol. 2013 May; 58(5):1020-7.

7. B?ckhed F, et al. The gut microbiotaas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that regulates fat storage. PNAS 2004; 101:15718–15723.

8. Jasmohan SB, et al. The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Liver Disease. Am J Gastroenterol Suppl 2012; 1:9– 14.

9. Bajzer M, Seeley RJ. Obesityand gut flora. Nature. 2006 Dec21;444(7122):1009-10.

(热心肠先生原创文章!授权转发请邮件联系:lanch@biomed.tsinghua.edu.cn)

【有奖调研】如果百度知道各领域专家为您提供个性化服务,你会来体验吗?——点我拿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