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是怎样完成新的《国榷》的?为何能名垂青史?

清朝撰写的明史著作很多,如《明实录》、《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其中最具权威性的要数张廷玉主编的《明史》了。不过,这是一部奉敕编撰的官修史书,根据以往的经验,它是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明代社会状况的。

因此,在研究明史时,私人的著作地位就显而易见了。而在私撰的编年体明史著作中,《国榷》和《明通鉴》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国榷》以及其作者谈迁。

纵观有明一代,私人撰修国史早已盛行。嘉靖至万历年间,就有邓元锡的《明书》,薛应旅的《宪章录》,郑晓的《吾学编》,陈建的《皇明通纪》以及稍后何乔远的《名山藏》等。

而至明末清初、国破家亡之际,很多大明志士积怨于心,不吐不快,开始发愤著史以述先朝,叹兴亡之道。

《国榷》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国榷》是怎样一部的编年体史书。

该书共一百零八卷,约五百万字。卷首四卷分为大统、天俪、元潢、各藩、舆属、勋封、恤爵、戚畹、直阁、部院、甲科、朝贡等门,是明代各种政治制度综合性的概述。其它一百零四卷,则按年、月、日记载1328年(元天历元年)至1645年(明弘光元年)期间的重大史事,尤其是从万历年间开始,写得特别详细。因为在谈迁看来,辽东方面出事,主要还是从万历朝开始的,所以书中对建州史料的搜求,更加细心。

我们再来看看作者谈迁。

谈迁祖籍开封,家境十分贫寒,不过他从未有过抱怨,而是奋发图强,立志有一番作为。自幼喜欢涉猎各种书籍,尤爱历史类书刊。尽管家庭条件不足,但他要看书籍就去向别人借,再抄写才放心地看。随着明室南渡,谈迁在盐官西南的一个村庄定居,之后由于洪涝灾害,又搬迁至如今海宁宁马桥。

谈迁一生都没有出仕,日常生活全靠他为别人抄写所得的费用来维持,生活十分艰难。不过,他仍坚持自己的梦想自学成才,著私史。

最终,经过多年的努力,谈迁完成了一部四百多万字的《国榷》。该书记录许多在明朝时候避而不谈的事,甚至是当时社会所不允许的,被看作是有违道德伦常,邪门歪道的。为此,《国榷》常被设为禁书。

完成了这样一部很有可以名垂青史的鸿伟巨作,谈迁十分高兴,可是,就在这时,一个小偷潜进他的家,发现家徒四壁,只有一个上了锁的竹筐,以为那是很值钱的东西,就顺手拿走了。

那正是谈迁的书稿啊!

谈迁悲痛欲绝!许多人都认为他完了。

可是,没过多久,谈迁重新提笔创作。且这一次为了能够让史实更加的准确,他还走访多地,进行考究。

就这样,他再花四年的时间,终于完成比之前丢失的那部还要准确的史书——新《国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