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录取通知书夹寄银行卡,侵了大学生的权?

开学在即,不少大学新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而随同录取通知书一同邮寄来的还有银行卡。有的学生和家长觉得虽然方便缴学费,但这种做法是否也有侵犯个人隐私、强制消费之嫌。有律师认为,公民身份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学校向商业机构提供学生身份信息,涉嫌民事侵权。

报道指出:其实早在2011年,国家工信部就印发通知,规定校园不能在录取通知书中夹寄移动电话用户身份识别卡、业务宣传资料等,但不少高校仍明知故犯。

对此,查找到工信部在2011年发出的《关于规范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校园电信业务市场经营行为的意见》,其出台背景是针对当时运营商在大学校园内的竞争乱象。意见指出: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在录取通知书中夹寄移动电话用户身份识别卡(SIM、UIM卡等)、业务宣传资料等。要求运营商在开展校园营销时不得与学校签订排他性协议。

目前,我国尚没有相关部门针对高校录取通知书夹寄银行卡这一行为,作出任何反应。

但根据我国《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代理他人在金融机构开立个人存款账户的,代理人应当出示被代理人和代理人的身份证件。

大学统一给应届新生办理银行卡,但是并未获得学生的身份证件,也没有提前获得学生们的授权,这一社会上普遍约定俗成的做法如果细究起来确实存在有悖规定之处,既然涉嫌违规?为什么高校却依旧如此?

高校寄送银行卡是共性行为

“电话卡好几年前就不会寄了,但银行卡一直都寄。”天津一位高校教师说,随录取通知书寄送银行卡确实是一种共性行为,他所能了解到的高校基本上都是如此操作。

他表示:其实,从工作的角度而言这还是一个效率问题,学校一般不可能跟所有的银行合作,而且提前办理寄送银行卡这种方式会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报到时办卡缴费的等候时间。“另外,那张卡也并不是必须使用的。”

方便是很多网友支持这一行为的理由。

效率还是公平?

绝大多数大学新生都已18岁成年,已经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有网友认为,他们不应该还是被视为孩子由学校来“越俎代庖”,他们完全有权知情并且决定,是由自己办卡缴纳学费,还是选择现金缴费。对此,查询了本市部分高校录取通知书中的《新生须知》。

其中,南开大学明确告知新生:为避免学生在开学时携带大量现金的麻烦,南开大学和交通银行天津分行南开大学支行协商决定,学生使用太平洋南开学子卡缴纳学宿费、医疗保险费。

交通银行南开大学支行根据南开大学提供的录取新生名单为每位新生开办一张交通银行太平洋南开学子卡,并跟随录取通知书一起送到学生的手中。学生可以将入学费用汇入自己的南开学子卡账户,并将该卡激活。

如果当地没有交通银行的学生,可就近任选一家银行(包括信用社)的会计柜台办理电汇,转账至南开学子卡账户中。到校后,学生可到交通银行迎新现场办理卡激活。

此外,新生也可携带现金在天津的各交行网点存入,校内也可以办理,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学校不鼓励这种方式。新生可将大额学费存入当地银联卡,到校以后再使用交行多媒体机自助缴纳学费,无手续费。

交通银行南开大学支行将在南开大学的授权期限内,根据学校提供的收费标准,从新生南开学子卡账户内扣缴应交学宿费、医疗保险费,统一划入学校账户,表明您的交费成功。

《新生须知》中还说明:收到该学子卡后,请学生本人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和学子卡到全国交通银行任意一家营业网点激活该卡片,若不激活该卡片,学校则无法进行学费的扣划。

学子卡具有普通借记卡的所有功能(消费、储蓄、转账、理财)。同时该卡还可以与学生的校园一卡通(用于校园食堂、洗澡、图书馆、乘坐公交车等)绑定充值,学子卡为免收十年年费卡,毕业后无需销户可以继续使用或留作纪念。

从中可以看出,在缴纳学费这个环节上,学校向学生充分告知了你可以有多种选择,或者你也可以不激活该卡。不过之后几年你在学校怎么生活,可能就是个考验人的事情了。

前办什么卡之类的,这是应该比较妥当的了。

那么我们假设,学校确实有足够的人力在高校迎新前进行一轮新生用卡消费需求,但是从规范管理的角度来说,从想法到执行确实存有难度。而在目前各大银行普遍存在异地跨行转账收取手续费的情况下,手续费用的产生是应该由学生还是应该由学校承担?这又是一个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不仅是学校,单位与某银行的储蓄卡绑定用于发放工资也是客观存在的情况,两者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你也可以向单位申请,“我有权利要求:每个月不要给我银行卡转账,我就要收到一捆捆的现金。”

自主权利的表达应该在合理的空间之内,争取公平的前提应该是获得更高效、更优质的生活,是知情之后的合理选择。

高校“蒙羞”信任缺失

在这次的探讨声音中,也有一些网友质疑高校与银行合作有可能涉及泄露了学生的个人信息。在一般学校与银行的操作中,学校将向银行提供学生的身份证号,前提是学校和银行已经签署协议。学校业务也是各大银行的一项基本业务,各行的协议内容也不尽相同,银行卡主要的作用还是代扣学费。

天津某高校与合作的银行,都是走严格的公开招标程序选定的。当然,绝大多数高校规矩,却不能避免现在仍有不少学校早在录取通知书寄发时就打起了“生财之道”的主意,这些事件的存在也让高校本身的形象大打折扣。

在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今年,又有天津某高校的新生收到了随录取通知书一起寄来的电话卡。

同时,近年来频有报道的信息泄露事件也加重了一些网友对高校的信任缺失。网友郑女士回忆自己上大学时的情景:“我以前上大学的时候好搞笑,我爸不信任学校发的卡,非要交现金学费,到了学校又不收现金,只好去外面找了家银行存了才交了学费。”

网友“阳光on-our-way”则表示:毕业了,我还在用这张卡,没问题。学校出发点只是为了方便学生校园生活,学校会缺钱到用你的个人信息换的几毛钱?

对此,天津相臣律师事务所卢彦民表示:办理银行卡应是学生自愿行为,学校方的问题在于没有事先征得学生同意就与银行合作,这涉及的是无权代理行为。但对于侵犯学生隐私一说不构成,因为没有不正当泄露学生信息,属于给学生办卡供学生使用。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致使学生信息流失给第三方造成损失,则要追究相关方责任。

未来,应该探索更科学合理的办法

其实,早些年前,高校与银行分享学生信息已经引起过媒体关注,然而根本没有任何改变。人们愿意去相信,绝大多数高校在管理时并没有仅仅将学生当作商业个体,但是高校同样是一个微型社会,为了方便管理,缴纳学费等,当下其实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也是该问题时隔几年就被媒体拎出来吊打一次,然而现状却没有任何改变的根本原因。

目前,天津市多所高校已经在探索“无现金校园”的建设,当然背后依靠的仍然是商业互联网平台,但倚赖科技的进步,伴随新型的校园支付行为,或许可以很快在未来寻求到更为合理的解决办法。

毕竟,我们曾经都是包里揣着几百块钱去大学报到,后来有了银行卡,未来当然还会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