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缩表对市场影响不小


美联储于7月25日至7月26日举行货币政策例会。会后发布的声明显示,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1%至1.25%区间,货币政策依然保持宽松,以支撑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改善,同时促使通货膨胀率回到2%。声明还说,在经济发展形势与预期一致的条件下,美联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启动“缩表”计划。

        美联储就利率按兵不动与缩表将尽快启动,完全符合市场预期。此前市场预期美联储7月FOMC会议将不会加息,2017年最后一次加息要等到12月份。市场都关注的一个因素是美国通胀率较低,没有达到美联储果断加息的2%。通胀率过低是影响利率政策决策的主要因素。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美国通胀率过低对美联储加息影响又是有限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美联储加息是以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原因。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美联储将利率降低到接近零的水平。这是非正常的利率水平,在经济增速正常化后,必须立即回到正常状态。那么什么是正常状态呢?美联储认为,3%的利率水平才属于正常。二是通胀率过低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世界能源价格保持低位情况下,目前全球通胀率都在较低水平。同时,美国的贸易顺差又决定了美国物价水平不可能走得太高。因此,通胀率不太可能成为美联储恢复利率正常化的阻碍因素。美联储12月加息应该没有悬念。

        美联储7月FOMC会议最大亮点是宣布“相对迅速地”启动缩表,暗示最早今年9月开始。仍然是打着恢复资产负债表正常化的旗号。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美联储采取了非常规手段,采取了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的扩表措施。在金融危机之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不到9000亿美元,如今这个数字已经膨胀到了4.5万亿美元,对GDP的占比也由6%上升到23%。

        所谓缩表,即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也就是资产和负债要同时减少,资产方面减少当时买来的债券和MBS,而在负债端收回美元。缩表是指中央银行减少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行为。美联储通过直接抛售所持债券或停止到期债券再投资的方式,可实现对基础货币的直接回收,相对于提高利率,是更为严厉的紧缩政策,也被称为量化手段从市场直接回收货币。在美国经济基本恢复之际,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是退出宽松措施的一个自然举措。

       从中可以看出美联储缩表要比加息对经济金融以及其他国家的影响更加厉害。从历史轨迹看,美联储自1913年成立以来,经历过6次明显的资产规模收缩。无论是主动缩表还是被动缩表,结果都是市场流动性紧缩,无一例外的拖累美国经济增速,对其他国家带来较大影响。

       从资产端来看,如果美联储开始缩减资产规模,那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缩表,即停止或部分停止到期国债和MBS的再投资;另一种是主动缩表,即主动出售部分未到期所持证券。根据联储的设想,他们将会采取停止到期国债再投资的被动缩表方式。无论是被动型还是主动性缩表,资产负债表从4.5万亿美元缩减到1万亿美元,从市场抽回3万多亿元美元,影响无论如何都太大了。

         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以及9月份启动缩表,全球流动性将呈现边际收紧,对新兴经济体增长前景将构成负面冲击,部分新兴经济体将面临资本流出、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金融波动性上升的风险。短期外债率高、经常账户和财政“双赤字”,以及资源型出口型经济体等受到冲击将较大,产生金融危机的概率较高。因此,全球资产配置方面,对美元相对敏感的大宗商品应保持相对警惕,“防风险”也需要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笔者始终认为,目前的美元疲软只是暂时性的,美元长期走强应该没有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