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来就是种族主义者吗?

潜意识中就有偏见

唐纳德·斯特林曾经是NBA洛杉矶快船队的老板,在执掌快船队长达32年零10个月的时候,他摊上大事了。2014年初,斯特林要求他的黑人女友不要再跟其他黑人来往了,没想到他说的话被女友偷偷录音,还在网上曝了光。斯特林的不当言论受到了美国人的普遍谴责,很快,他因言论中带有种族歧视被赶出了NBA。

但是,有专家指出,其实每个人在潜意识里都含有一些不被自己察觉的偏见,可能有些人口里说着自己是多么友爱、多么崇尚肤色平等,但心里却还是隐藏着对某个群体不好的印象。斯特林公开说出了自己内心的偏见,却为美国社会所不容,成了所谓“政治正确”的牺牲品。

纽约大学的科学家做过了一个测试,需要志愿者在电脑前,能快地将一些词语和图片进行归类。词语包括喜悦、爱、和平、美妙、愉快、光荣、欢笑、快乐之类的“好”词汇和苦恼、糟糕、恐怖、肮脏、邪恶、可怕、失败、伤害之类的“坏”词汇;图片则是一张张不同形象的黑人与白人的照片。当词语和图片夹杂在一起,先后在电脑屏幕上闪烁时,志愿者要点击相应的按键,很快做出合适的归类。

测验结果发现,志愿者很容易把白人图像与“好”词汇归类到一起,而把黑人图像与“坏”词汇归类到一起。虽然在随后的问卷调查中,志愿者相当自信地认为自己没有种族歧视,但是在测试中,却无法控制自己瞬间的反应,自然把消极词汇和黑人照片归到一起,这表明种族偏见已经深深植根于志愿者的潜意识中。


我们习惯“分门别类”

难道我们天生就带有种族偏见吗?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这样的。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曾经解释了种族偏见的来源,他们认为,偏见其实来源于大脑中的储存分类。原来我们大脑中有一个对事物分门别类的“文件柜”,对我们接触过的事物分门别类,比如动物被分类成狗、猫、老鼠……,天气分类为冷、热、阴、晴,甚至人类自身也被分为了男人、女人。

我们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高效地将复杂世界简化。比如毒蛇猛兽对我们的安全会造成很大威胁,所以我们可以对一段湿漉漉的井绳产生恐惧,即使遇见吃饱了闲逛的狮子也会逃跑。这样做必然会使自己更安全,这对我们提高生存几率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是,大脑中刻板而不变通的分类方式当然不会时时准确。特别是对于某些人群形成负面观点时,种族歧视的问题就出现了。当我们遇到一个人的时候,大脑潜意识会试图迅速将其归类,如果我们对此人知之甚少,就会通过他的种族来归类。

我们会按照什么原则对陌生人归类呢?通常我们对社会中代表人物的印象,会深刻地塑造这些分类。比如,乔丹、科比和博尔特给我们造成的印象就是,黑人都是篮球和田径运动健将;而比尔·盖茨、巴菲特和索罗斯被打上了白人企业家的标签;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和霍金是白人科学家。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我们的社会在对待种族问题上有了进步,但下意识的分类习惯仍然浸透于人类行为中。

群居动物的“部落主义”

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往往也因此产生强烈的种族偏见——偏爱与我们相近类似的人群,排斥与我们差别迥异的人群。就如俗话说的那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一项研究中,志愿者被要求评估一下对一系列画作的喜爱程度。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名为“红组”或者“绿组”。同时,画作也是一部分偏红色,另一部分偏绿色。实验结果发现,“红组”的人偏爱偏红色的画作,“绿组”的人偏爱偏绿色的画作。总之,人们总是会表现出对于自己所属颜色组画作的偏爱,虽然志愿者的分组只是任意随机分配的。

这项实验说明,人群很容易形成某种群落,即使一个城市有两支球队,也会形成互不相让的两支球迷队伍,并产生一种莫名的排他感。

从进化上看,人类最早就形成了部落。因为人处于部落中总是会更安全。所以,人们对于自身部落之外人群的“原始”恐惧,形成了“部落主义”,这与今天的种族偏见有密切关系。

另外,“部落主义”也有其生理学上的表现,研究表明,大脑中产生种族偏见的关键区域是杏仁核,它是大脑中负责产生“战斗或逃跑反应”(生理学名词,指人体经一系列的神经和腺体活动引发应激反应,使躯体做好防御、挣扎或者逃跑的准备)的。科学家们发现,人们在与其他种族接触时,杏仁核就会异常兴奋。而且,如果人们事先就对其他种族有一些不准确的了解,那么杏仁核运行会更快,导致人们表达出强烈的偏见。

意外的发现

种族偏见当然是不好的,它会带来许多坏处,比如引起冲突和争执,破坏社会的公平。但是,科学家们最近发现,种族偏见还常常会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恶果——它会影响大脑的工作过程,降低人们的创新能力。这里所说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指艺术上的创造力,而是泛指人们打破传统条条框框的束缚、进行发散思维的能力。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们进行过一项实验,实验要求志愿者列出砖头所有可能的用途。除了盖楼磊墙,如果实验参与者还能想到更多的用途,比如砖头是不错的压纸器、砖头可以拍人,那么他就会在实验中得到更多的分数。实验结果表明,那些潜意识中种族歧视程度低的人,他们对于一块砖头却往往有着更多的创新想法。

砖头的测试只是开始,接下来科学家们又把志愿者分成两个组,分别阅读两种文章。第一组阅读的文章的论点是,种族之间是有重要差别的,这种差别是与生俱来的。第二组阅读的文章的论点则认为,种族差异很小。阅读过后,志愿者将立即接受有一定难度的创造力测验——给定三个相互之间完全无关联的词语,志愿者需要想出一个词将它们关联起来。比如,给定三个词“谈话”、“付款”、“电线”,那么“电话”、“电视”之类的词语就是正确答案。结果显示,第二组的志愿者在创造力测试中的得分平均要高出32%。

科学家认为,种族偏见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对创造力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为什么人们思维方式会影响人的认知风格及创造性潜力呢?这是因为种族偏见和创造力的停滞,全都是由于我们过度依赖大脑现存的“分类”,从而抵触了大脑进行发散思维的进程。就像我们可以想象出小猫小狗各种各样憨态可掬的样子,但无法想象出蛇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美感一样,即使是刚孵出的小蛇,这是因为人们对蛇的憎恶,阻碍了对蛇美感的想象。

我们能“解决”种族偏见么?

科学家们做了这么多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为了摆脱种族偏见,我们不能简单地扼杀种族主义,也不能重塑自己的大脑,以改变杏仁核的“兴奋关联”以及“拉帮结派”的自然倾向。我们能够改变的是自己的行为和文化,比如,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就找到了许多方法,帮助人们减少无意识的偏见。

科学家做过两个实验,志愿者全是白人。第一个实验,科学家首先让志愿者阅读一则故事,故事中白人袭击了“你”,而黑人同伴搭救了“你”。阅读完故事后,让志愿者做测试,结果志愿者的无意识偏见都大幅下降。

第二个实验是,先让志愿者与黑人组队,同另一个由全是白人组成的队玩躲避球游戏。在游戏中,科学家安排白人队故意作弊。游戏结束后,对志愿者进行测试,结果这些志愿者的偏见程度同样大幅下降。科学家们认为,这说明只要我们多和其他种族的人沟通和加强了解,就会降低种族偏见。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们也做过这方面的实验。科学家让志愿者观看三种时长20分钟的多媒体视频:一部分人只观看美国文化的讲座(比如迪斯尼的主题、可口可乐和白宫),一部分人只观看中国文化的讲座(比如各种节日、风俗和长城),还有一部分人观看对比中美文化的讲座。

视频播放之后,科学家们让志愿者处理应聘者投来的简历,这些应聘者有白人和黄种人,履历和工作能力大都相近。统计结果发现,只倾听美国文化讲座的人有81%更倾向于雇佣白人,只倾听中国文化讲座的人有86%更倾向于雇佣白人,而倾听对比中美文化讲座的人只有56%更倾向于白人。科学家得出结论,多元文化的接触更有助于消除偏见,至少在短时间的心理学实验中,多元文化有助于人们摆脱思维定势。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种族偏见的行为会越来越少。通过这些实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个人划成种族主义者或者非种族主义者。种族偏见早已溜进了我们的大脑,但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来克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