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使豪放如苏轼,也过不了“云蓝美人关”

元丰三年,苏轼举家迁往黄州。“乌台诗案”至此终于了结,神宗惜才不愿杀他,只将他贬至山高水远的黄州,不得签书公事。宦海浮沉,心境悲凉,苏轼不免沧桑。尽管仕途不畅、生活艰难,苏轼身边还有云蓝温柔乡,陪伴他无数个夜晚诉衷肠。

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遥认玉帘钩,天孙梳洗楼。

佳人言语好,不愿求新巧。此恨固应知,愿人无别离。

——北宋 苏轼《菩萨蛮》

苏轼锒铛入狱之际,是她为一片狼藉的苏家撑起了一片天。她照料苏轼的续弦王闰之,爱护王闰之的两个儿子如同亲生,17岁的年纪却表现出超凡的成熟与稳重,这一切都是为了苏轼。她为苏轼提心吊胆,也为苏轼照料着整个家,她牵挂着他,不同往日的牵挂。

迁居黄州之后,适逢七夕之夜,苏轼与她赏月低语,漫步小楼。遥望画楼亭檐之上,一轮小月轻盈地弯挂着,月光还未完全显现却开始忧虑起它的圆缺来。看着这七夕之夜的月儿,苏轼只想起那牛郎织女的故事来,自己身边的红颜知己,在小楼上精心地梳妆打扮,一定像极了那美丽温婉的织女。

苏轼不由得忆起过往,她初入苏府,不过12岁,苏轼为了替闰之减轻家庭劳务负担,就收养了她来作为闰之的侍儿。她也姓王,名唤朝云,许是因为同姓,加之王朝云聪明伶俐、勤劳踏实,王闰之也对她十分喜爱。那时王朝云还不识字,苏轼看其聪颖,常常教她读书识字。王朝云也觉得苏轼温和可亲,因此更加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一晃许多年过去,17岁的王朝云出落的亭亭玉立,饱读诗书的她气质也是不凡,苏轼渐渐感到对待这个女孩的态度有些异样了。

真正让二人心意坦诚以致相通的契机,可能还是“乌台诗案”。面对从天而降的灾难,王朝云成了苏府最大的支柱,她打理着萧条的苏府,一方面照料夫人和孩子们,一方面想尽法子宽慰苏轼。患难见真情,苏轼此时才知道谁是真正对自己好的人。被贬黄州,王朝云完全可以不跟随,但她还是选择继续待在苏轼的身边。朝云18岁时,苏轼征得王闰之的同意,将体贴入微的朝云纳为侍妾。相差27岁的年龄,此时在爱情面前都已毫不重要了。

因朝云喜欢穿蓝色小袖的衣服,苏轼就常常戏称她为“云蓝小袖”,足以见得苏轼对她的喜爱。忆此,再看身旁的佳人,一切恍然如梦,幸好他还有云蓝为伴。苏轼不由得拥紧了她,问她:“值此七夕,云蓝小袖有什么愿望要向牛郎织女许呢?”朝云只道:“妾不愿请求针线女工能更加精巧,只希望不再受那离别之苦。”相顾无言,心照不宣。

文 | 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