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代皇帝叫"XX帝",唐朝、宋朝皇帝叫"XX宗"?

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死了,大家是要对他盖棺论定一下的。这出自周朝,他们把商击灭之后,开始着手给两个先王摆功,一个夸为“文”,一个称为“武”,也就是所谓周文王和周武王。这个做法叫“谥”。也就是给统治者的一生行为盖棺论定。


谥号的作用就是对君王置褒贬,让活着的王深自悚栗,不敢过分为非,这发挥了一定作用,春秋时楚共王临死,很惭愧地对大夫们说:“我幼年即位,水平很低,国家治理得很一般,还去跟晋国打仗,鄢之战败得一塌糊涂,辱没祖宗,给诸位大夫带来忧虑。如果我死了,能和先王共受祭祀于太庙,给我的谥号就叫‘灵’或者‘厉’吧,你们斟酌斟酌,哪个更适合我。”床边的大夫都愣了,不答应。因为“乱而不损曰灵”、“戮杀不辜曰厉”,都是很恶劣的谥号。但临死的王很执拗,众臣劝说无效,终于答应。不过到安葬,真的制定谥号的时候,宰相子囊又一说,该为王制定谥号了。众大夫又一愣:“王临死前不是说好了,让我们在‘灵’和‘厉’之间选一个吗?”子囊说:“我们的王有这么差劲吗?赫赫楚国,君王临之,蛮夷宾服,诸夏敬畏。他老人家竟然还觉得自己有过错,这不是一个很恭敬的君主吗?我看谥为‘共’比较合适。”于是众大夫皆称好。因为“既过能改为共”,也确实符合楚共王一生的经历。

因为谥号的作用,所以秦始皇特别不喜欢,下令废除这个制度,所以他死后就称秦始皇,没有谥号,如果有的话,他大概会叫武帝,或者厉帝什么的。汉代又恢复了谥号,但慢慢变了味,再差的王也可以得美谥。综观西汉一朝,就没有被冠上恶谥的皇帝,诸侯得恶谥的倒不少,比如谋反的淮南王刘长,全称为“淮南厉王”。这当然是诸侯王的权威不够,无法阻止中央对自己褒贬的缘故。于是,另一种发挥以前谥号作用的东西就出现了,叫庙号。

庙号同样是一个盖棺论定的程序,对王起着褒贬,也就是称祖称宗,永享太庙,而没有庙号资格的皇帝,过一定时期牌位要被撤掉。谥号每个帝王都有,庙号只有伟大的君主才配。刘邦的谥号是“高”,而庙号是“太祖”,合起来就是“太祖高皇帝”,文帝的庙号是“太宗”,武帝的庙号是“世宗”,宣帝号称中兴,庙号是“中宗”,元帝其实很孱弱,他在位,汉朝开始衰落了,可是他也很幸运地分到一个庙号,称为“高宗”,可能是王莽别有用心的缘故,因为他姑姑是元帝的皇后。总之,整个西汉,虽然不无舞弊的嫌疑,但有资格称庙号的也就这么五位,享有“文景之治”盛名的景帝和非常聪明的昭帝都没有资格。但是,和谥号一样,庙号很快变了味,到了唐代,已经是无帝不可以称宗了。

所以,汉代皇帝称谥号,是因为不是每个帝王都有庙号;唐宋君主称庙号,是因为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且后来谥号变得非常长,比如唐玄宗的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称呼起来不便;而庙号是一个字“玄”,称呼起来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