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不利条件有哪些?

张謇,南通人,1894年中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面对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屡次败绩,张謇开始萌生“实业救国”的思想。

自1895年起他陆续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大生二厂,大生三厂,大生副厂。并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 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

那么,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不利条件有哪些?

首先,遭到封建势力的阻挠。

张謇最初将大生纱厂确定为商办,想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筹集资金,但几乎没什么效果,只好向官府求助。当时江宁布政使桂嵩庆,曾承诺出资六七万两;盛宣怀也曾答应张謇筹资,还有合约。不过,当工厂动工后,资金短缺,桂嵩庆、盛宣怀开始百般躲闪。

其次,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还未完全改变。

张謇前往上海招股,由于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还未完全改变,没人愿意投资,他一分钱也招募不到,甚至没有路费回通州。只好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在四马路卖字三天,赚取旅费。

最后,张謇找到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并得到张之洞的支持,确定“绅领商办”。不过,官方的股份没问题,但是张謇要另行筹集的一部分,要知道当时上海纺织业正处在萧条时候,筹集资金十分困难。张謇筹集25万元,并要求官方只收取官利,不参与企业管理。

最终,大生纱厂于1899年建成投产。

再次,原料短缺。

当时大生纱厂运营资金仅有数万两,购买原料棉花更是没钱。张謇只好借高利贷。加上股东也不积极响应,张謇就打算将厂房出租,却又遭恶意杀价。

最后助手沈敬夫提议全面投产,将棉纱的收入来购买原料棉花,维持运转。还好,当时的棉纱行情很好,纱厂得以正常运转。

随后,张謇又创办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兴建了天生港口和发电厂,在城镇之间修建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