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是懦弱还是韬光养晦?

李旦以“睿宗”列于太庙,我们看一下这个“睿”字,从字面来看有英明通慧、仁圣睿智的意思。

要知道,古人对皇帝的庙号是十分谨慎的。历史上被称为“睿宗”的还有后来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汗国时期的拖雷。

那么,唐睿宗的一生行止,能否够得上这个“睿”字呢?

李旦,原名旭轮,公元662年(龙朔二年)六月二十二日出生于长安蓬莱宫含凉殿。为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后幼子。

李旦的“懦弱”,只因为他遇到了强势的母亲、心计的哥哥、厉害的儿子。于是,他两次登基,“三让天下”。

一让母亲

十四岁,李弘死;

二十三岁,李贤死、李显废、登基;

二十九岁,降为皇嗣;

三十一岁,皇妃窦氏、刘氏被诬告而死;

三十七岁,贬为亲王。

真可谓是生于忧患,整个武周时期,李旦都是如履薄冰。

可见,母亲太强势,李旦不得不委曲求全。

公元684年(嗣圣元年)二月,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于同月已未日立睿宗为帝,改年号为“文明”。

睿宗被立以后,武后仍让他居住在深宫,不得参与朝政,所有军国大事由则天皇后处理,睿宗毫无实权,甚至连干预国家大政的权力都没有,沦为傀儡。

武则天又改元为光宅,一年用了三个年号。此后,徐敬业和宗室越王贞等人相继起兵。武后一面大开杀戒,恩威政敌,又要假意要还政。

于是,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则天下诏复政于睿宗皇帝。李旦当然知道这非母后本意,就假戏真做,坚决不同意,武则天也就顺水推舟,仍把持朝政。不久,武后又将李旦的几个儿子都封为亲王:如成义为恒王,隆基为楚王,隆范为卫王,隆业为赵王。

公元690年9月,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睿宗被降为皇嗣,赐姓武,徙居东宫,名字也改为“轮”。

二让皇兄

公元698年三月,武后将中宗召回,目的是防止他被人挟持反叛,还可以随时杀了他。

李旦也很知趣,按照长幼的次序,兄长被迎接回到宫中,说明母后还是有意将兄长立为继承人。于是,他“数称病不朝,请让位于中宗”。

睿宗的推让,不仅让武后知道他明理和识趣,还给武后一个台阶下--名正言顺地重立唐中宗。

这次李旦以皇嗣身份让位皇兄为皇太子,自己又被封为相王。

705年(神龙元年)张柬之等发动政变,逼武后退位,拥立中宗。中宗封李旦为安国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但李旦却上表辞让。不久,中宗又将李旦立为皇太弟,又因李旦的坚决而放弃。

三让儿子

五年后,中宗驾崩,据说凶手是韦皇后,少帝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

同年六月,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发动政变,讨杀韦皇后及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武延秀等。与太平公主一起拥立李旦复位,废黜殇帝李重茂,改年号为“景云”,史曰唐隆之变。

但是,太子李隆基又与太平公主明争暗斗。太平公主极力想除掉太子,独揽朝政,当时七个宰相中有五人由她推举,而李隆基则巩固自身势力。

公元712年七月,唐睿宗无法面对与平衡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争端,禅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至此,李旦的第三次让位也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