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的五个“第一”,你不知道吧?

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中国北京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在这样激动人心的时刻,知力君趁热给你爆料一些关于冬奥会你不知道的知识吧!你保准长见识!

冬季雪地及冰上运动第一发源地

冬季雪地及冰上运动的发源地在欧洲,而且主要是在北欧。由于气候和生活的缘故,冰雪运动很早就在那里流行了。据史料记载,1642年花样滑冰创始于苏格兰的爱丁堡,1802年芬兰已经开始召开滑冰运动会。1823年,英国人首创速度滑冰运动,到1850年为止,滑冰在欧洲已成为极其普遍的冬季运动。1892年,国际滑冰总会在芬兰成立,当时已经有32个会员国,包括美国和加拿大。滑雪运动出现得更早,大约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的实用价值更高,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举办冬季奥运会由谁第一个提出?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很早就想举办单独的冬季奥运会,而国际奥委会也曾就此设想进行过讨论。不过,顾拜旦先生的建议遭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强烈反对。

瑞典、挪威等国的代表认为,既然已经有了一个以冰雪项目比赛为主的传统的北欧运动会,再举行与此平行的冬季奥运会就没有必要了。另外,古奥运会中也没有设立冬季项目。这些国家还发出威胁,如果国际奥委会强行召开冬季奥运会,他们的国家和运动员将不与会。不难想象,如果当时的冬季奥运会没有瑞典、挪威等这类冰雪运动开展较普及、水平较高的国家参赛,那么它也就失去了代表性,从而变成毫无趣味的赛事。于是单独举办冬季奥运会的问题就暂时搁在了一边。

第一届冬奥会其实并不是“首届”

第一届冬奥会的诞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08年,在伦敦奥运会上花样滑冰比赛被首次列入,之后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上又增加了冰球赛,这两个项目的比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冰上运动爱好者来观看。这充分说明观众对于这类冬季项目是极为喜爱的。种种的事例促使单独举办冬季奥运会的问题被再次提上了议程。1921年,在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布拉格会议期间,挪威、瑞典、瑞士、法国、加拿大等国的代表便讨论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方案。

在1922年的国际奥委会巴黎会议上,顾拜旦先生竭尽全力,劝说反对者,终于使单独举办世界性冰雪项目比赛的提议获得了通过。国际奥委会决定,在1924年的夏季奥运会之前举行这个比赛,比赛的名称避开了“奥运会”字眼,而称为“第8届奥林匹亚德体育周”。很明显,当时并未将它作为传统的正式比赛来举办,而是把它看作夏季奥运会前夕举行的冰雪项目表演。

“第8届奥林匹亚德体育周”委托法国举办,会址选在夏蒙尼。于1924年的1月25日至2月4日举行。夏蒙尼“第8届奥林匹亚德体育周”在世界体坛引起了巨大反响,就连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这些原先的反对者也不再怀疑单独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于是,1925年国际奥委会决定,此后于夏季奥运会同年举办冬季奥运会,但冬季奥运会的届次与夏季奥运会不同,应按实际召开的次数计算,并决定将“第8届奥林匹亚德体育周”正式命名为第一届冬季奥运会。属于全世界人民的冬季奥运会终于诞生了。

新中国第一次出征冬季奥运会

自1958年退出国际奥委会组织后,新中国与奥运会隔离了22年之久。1979年,国际奥委会名古屋执行委员会以通讯投票的方式恢复了新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于是1980年2月13日至24日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第13届冬季奥运会就成为新中国恢复合法席位后的首次奥运出征。

中国派出了由36人组成的代表团出席第13届冬季奥运会,其中男女运动员共28人,工作人员及教练8人。代表团由中国奥委会副主席李梦华任团长,中国奥委会副秘书长何振梁任副团长。中国运动员们参加了速度滑冰、花样滑冰、滑雪、现代冬季两项等18个单项的比赛。

第16届冬奥会:中国实现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队于1992年2月8日至23日在法国阿尔贝维尔举行的第16届冬季奥运会上打破了“零”的纪录,一举夺得3枚奖牌,叶乔波、李淡在速滑和短跑道速滑比赛中共获得3枚银牌。此外,在本届冬季奥运会上,中国健儿除有4人5项进入前4名外,还有不少项目进入了前20名。

在1998年2月举行的第18届冬季奥运会上,中国队共获得6枚银牌和2枚铜牌,是取得奖牌数最多的一届奥运会。其中李佳军夺得100米银牌,是中国冬季奥运史上获得的第一枚男子奖牌。杨阳在女子短跑道速滑100米比赛中打破了世界纪录。

自第一届冬奥会在法国夏蒙尼举办以来,冬奥会的承办国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如1952年挪威奥斯陆、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2014年俄罗斯索契。此次北京-张家口申办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的国家。这让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感到非常骄傲和激动。我们衷心祝福2022年第24届冬奥会能够圆满成功,中国加油!

(作者:郝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