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1962年中印是打过仗的,那次战争,中国是把印度给打趴下了,可能是还没有把印度打服。最近新闻报道,印度又跑到中国领土上搞事情,摩拳擦掌的好像还要再跟中国干一仗。还别说,印度在历史上是打赢过中国的,早在元朝,成吉思汗攻下大半欧亚大陆,却唯独拿不下印度,结果失败而归。
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成吉思汗在位期间,有20多年的对外征服战争,对外征战的路途非常遥远,征服的疆域十分辽阔,最终建立起横跨欧亚的帝国。但是,令人疑惑的是,成吉思汗建立的疆域虽然几乎包括整个东亚地区,向西到达欧洲的黑海海岸,唯独少了征服印度。
据史料称,当年成吉思汗带领蒙古铁骑,为了追击花刺子模王国的末代国王扎兰丁,一直攻到了印度河的北岸。成吉思汗想乘机攻下印度这个离自己较近而又非常富有的国家,于是就下令蒙古士兵渡过印度河继续南行,一举平定印度,以尽快完成自己的征服大业。但最终,成吉思汗的大军并没有能攻进印度,反而是很快就撤军了。
对于这个问题,据《元史·耶律楚材传》中记载,成吉思汗的军队是被一种叫做“甪端”的怪兽吓坏了,以至于不敢过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怪兽呢?“甪端”与中国传说中的另一种神兽——麒麟,长得很相似。传说,“甪端”形状怪异且神通广大,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会说四种语言。
据《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当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士兵到达印度河北岸时,将士们身体疲倦,口渴得厉害,于是纷纷下马休息,准备到河里汲水解渴。只见河水如同沸腾的开水一样,让人无法接近,正在这时,河水里突然跃出一头大怪兽,成吉思汗正要命令将士们开弓射箭,那怪兽发出响声,仔细一听,仿佛在说“汝主早还”。国师耶律楚材对成吉思汗进谏说,这种怪兽名叫“甪端”,是上天派来的神兽,是来警告我们不要继续前行的。成吉思汗顺应天意,下令将士们停止前进。
中国传说中的神兽:甪端
对于这些描述,大多数历史学家们认为这个记载就像神话故事一样,不足以为信。而另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蒙古草原和印度的地理风貌是截然不同的,蒙古将士们来到印度,肯定会碰到一些没有见过的动物,误以为是怪兽,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把怪兽的叫声听成“汝主早还”,应该是耶律楚材借题发挥,从而劝成吉思汗停止战争,班师回朝。
国师耶律楚材为何主张叫成吉思汗不要攻取印度呢?世人都知道,耶律楚材有经世纬国之才,辅佐成吉思汗及其后世子孙颇有政绩。耶律楚材很可能是分析了蒙古兵进攻印度的种种利弊,认为蒙古将士们很难打下印度,所以才借怪兽之名加以劝谏。
其实蒙古将士们在攻打印度时,有两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一个是气候,一个是印度战象。
来自北方的蒙古士兵们,是适应不了印度的地理气候环境的。蒙古将士们善骑好射、策马急袭,这种特点虽然使他们在平地上作战战无不胜,但在江河湖泊面前就没有任何优势。据历史记载,成吉思汗也曾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建立了水军。但是,成吉思汗能解决船只器械的问题,另一个弱点却无法解决,那就是气候。蒙古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干旱地带,他们惧怕湿热,不耐高温。身处在酷热难耐的印度,剽悍的蒙古铁骑顿时就失去了往日在高原平地上纵横驰骋的气势和战斗力了。
在印度,大象是人们的好朋友。大象不仅可以用来进行生产劳动,还能用来打仗。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就已经将大象用于军事。大象有得天独厚的身高、体积和力量优势,在战场上,借助于高达数米的战象,人们可以在战象的脊背上架设塔楼,居高临下地进行攻击。大象力大无穷,印度人把驯化好的大象排成象阵,与战马互相配合,可以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汉化契丹贵族,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重臣。
耶律楚材正是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所以才极力劝谏成吉思汗撤离印度。成吉思汗及时撤退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从而保存了蒙古军的主要有生力量,这才有了以后元帝国大业的坚实基础。不过后来,成吉思汗的后代就尝到了征讨印度的苦果。
之后,成吉思汗的后代帖木儿为完成祖辈的征服大业,力排众议,决定发兵印度。帖木儿还特意选择在当年成吉思汗撤兵的地点渡过印度河,然后继续南行,一路上所向披靡,直到遭遇了印度的战象。据记载,当时参与作战的有120头战象,每头象的背上都搭建着一个塔楼,塔楼内有12至14人不等的印度士兵。印军们躲在象背的塔楼里放箭,又驱赶战象往元军阵营四处践踏,蒙古士兵死伤一大片,蒙古战马也慑于印度战象这种庞然大物的威力,乱作一团。帖木儿不得不撤退,尽管后来想出了用火攻的办法来抵抗战象,但由于蒙古士兵由于之前战败的阴影,早吓破了胆,用火来攻的做法也无济于事了。
元军进攻印度,显然是侵略战争,世界那么大,而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人又那么少,想吃那么大块的蛋糕,难免会有消化不良的时候。蒙古铁骑就算再神勇,也并非是天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