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发福,可能是药物惹的祸?

最近一则关于著名歌手吴莫愁的身材的新闻,吸引了不少歌迷的注意。这则新闻爆出了一张吴莫愁的“发福”照片,并声称吴莫愁的发胖是由于工作过于劳累而需要服用抗疲劳药物,药物产生了体重增加作用所引起的。尽管新闻中的推断早已遭到了吴莫愁本人的否认,从医学角度看这个推断也不能成立,但新闻本身还是勾起了人们对药物是否能导致发胖这一问题的关注。事实上,药物引起显著的体重增加早已不是新鲜事,有时还会成为困扰医生和患者的重大问题。我们不妨透过今天的这篇文章,来了解那些可以让人发胖的药物。

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

抗精神病药作为相当一部分精神疾病和情绪障碍的基础治疗药物,在目前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传统上的“抗精神病”用途——紧急控制精神疾病的激越症状、作为长期基础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以外,抗精神病药作为辅助疗法治疗严重抑郁症,甚至是恶心呕吐也具有显著疗效。然而,几乎所有抗精神病药都能够显著增加体重,有时患者因为太过明显的体重增加,甚至不得不更换药物。

抗精神病药通过调节脑内或胃肠道“信使”多巴胺和(或)5-羟色胺的功能,来发挥抗精神病、抗抑郁、止吐等作用,而它们针对这些神经递质的调节,也往往会产生一定程度的镇静效应。镇静会使患者的运动量和能量消耗减少,在摄入能量不变的基础之上,自然会导致体重的增加。令人难以抉择的是,精神疾病往往需要长期的维持治疗,以最大限度避免复发,而即使换用其他药物,有时仍可能再次引起体重增加。

一般而言,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和利培酮引起体重增加的风险最高,而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最不容易引起体重增加。然而这一数据也仅仅是相对的,即使是公认最不容易引起体重增加的齐拉西酮,也可以导致10%的患者体重增幅具有显著意义(安慰剂组仅为4%),且所有患者平均较治疗前体重增加了0.5kg。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抗抑郁药也因为具有镇静作用,而可以导致体重增加。例如传统上用于治疗抑郁症,如今也被用来治疗神经痛的抗抑郁药阿米替林,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发挥抗组胺活性而产生镇静作用,导致不少患者经历了令人无奈的体重增加。

降糖药

脂肪组织在糖尿病病程中起到的作用的确不能被忽视,对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而言,脂肪组织参与了胰岛素抵抗(即身体内接受胰岛素刺激的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的形成,而体重增加与胰岛素抵抗和T2DM均有显著相关性。然而,不少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在内)具有增加体重的作用,而药物引起的体重增加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作用,至今还饱受争议。

最著名的能够增加体重的降糖药,当属胰岛素(以及能够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磺酰脲类药物)。相当一部分接受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治疗糖尿病的患者都会经历体重增加,尤其是那些接受胰岛素以后血糖得到大幅改善的患者。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以后,血糖水平的改善会减少尿糖排泄,从而降低人体通过尿液所排出和丢失的热能;而胰岛素又能够干预人的进食平衡,促进食欲,导致体重增加。除此之外,胰岛素治疗的一个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患者为了预防或治疗低血糖,往往需要频繁的补充糖类,这也能引起体重增加。目前研究人员也在尝试将胰岛素与一些具有降低体重效应的降糖药(如艾塞那肽)联合应用,以避免体重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

而旨在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来发挥降糖作用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对患者的体重也有着有趣的影响。TZD可以作用于脂肪组织,促进脂肪向对人体有利的方向进行分布(如调动胰腺、肝脏、肌肉组织的脂肪转移),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代谢状态。这也使得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体重增加越明显,胰岛素抵抗的改善越好,胰岛功能和心血管系统也越来越趋于正常。

辅助治疗药物

针对癌症、艾滋病等消耗性疾病的体质改善药物,同样能够干扰人的能量调节,从而增加患者的体重。当然,这种体重改变一般是对患者有利的,也能帮助患者显著改善消耗性疾病带来的恶病质等异常。这类药物的典型代表,便是曾经的内分泌药物甲地孕酮,以及曾经的“毒品”屈大麻酚。

甲地孕酮被开发成改善消耗性疾病患者体质的药物,纯属偶然。作为一种孕激素,甲地孕酮既可以治疗女性内分泌系统异常带来的月经紊乱等疾病,又可以作为内分泌疗法,治疗子宫内膜癌等与内分泌密切相关的肿瘤。然而在这款药物上市一段时间之后,生产企业百时美施贵宝公司收到了不少医生和患者的抱怨,称甲地孕酮让她们的体重增加了。上市后研究则发现,它可以显著增加患者的食欲,从而导致体重增加。这一副作用使得它在内分泌领域逐渐被人淡忘,却成为了优秀的辅助治疗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消耗性疾病患者的恶病质。

而屈大麻酚的经历则更为曲折,它最初作为一款治疗化疗相关恶心呕吐的药物进行临床试验,却因为潜在的依赖性(屈大麻酚是人工合成的δ-9-四氢大麻酚,也就是大麻的活性成分)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如今它也作为一款促进食欲的药物,在部分国家被批准治疗艾滋病患者的食欲不振。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开头新闻中所说的“能增加体重的抗疲劳药物”,实际上至少在国内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