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可能移民外星吗?

24日,美国宇航局发布消息称,天文学家们发现了迄今“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一颗围绕恒星Kepler 452运行的行星,并且其距离适中,因而允许其地表存在液态水。一时间舆论沸腾,人们不禁畅想:未来的某一天,如果地球不再适宜生存,我们有可能移居某个“新地球”吗?

让我们先来回顾下“行星猎手”开普勒的卓越战绩。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是世界首个用于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飞行器,通过观测行星“凌日”现象,在天鹅座和天琴座的约10万个恒星系中搜寻与地球类似的行星。1995年,人类第一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围绕另外的恒星转动——就像我们的太阳。这些系外行星,尤其是与地球大小相近的系外行星,在21年前还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如今,我们已经发现了数以千计的系外行星,天文学家们已经接近数千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另一个地球。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自2009年3月发射升空以来,致力于在“宜居带”寻找类地行星,目前它已发现1000余颗类地行星和3000余颗行星候选者。

什么是宜居带?

天文学上所谓的“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的一定距离范围,在这一范围内水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由于液态水被科学家们认为是生命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因此如果一颗行星恰好落在这一范围内,那么它就被认为有更大的机会拥有生命或至少拥有生命可以生存的环境。以太阳系为例,共有8颗行星,只有地球上存在宜人的气温,使水能以液态形式长期存在于地表之上。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既不太近,也不太远,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刚刚好。太阳周围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区域,就被称为“宜居带”。

我们再来回顾下人类探寻“另一个地球”的历史。

1992年,天文学家首次发现“超级地球”的存在。

2005年,科学家们发现行星“格利泽876d”。但由于它的“太阳”——红矮恒星温度较低且光芒不足,因此即使它距离“太阳”的位置非常适中,地表温度还是低达零下200℃。这样的低温下,生命想要生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2007年4月,科学家提出距离地球20光年之外的红矮星“格利泽581”的卫星“格利泽581c”有可能适合生命存在。

2008年6月,瑞士日内瓦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宣布,他们发现5颗新“超级地球”,其中有3颗环绕一颗体积比太阳略小的恒星公转。

2010年9月,卡耐基华盛顿研究所和加州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格里泽581g”可能适合生命存在。

2011年12月,NASA公布“开普勒-22b”有希望成为“第二个地球”,因为它不仅表面存有液态水,温度也能保持在21℃。

2014年4月,NASA宣布,美国科学家首次在一个冷星系中发现一颗和地球大小非常接近的行星“开普勒-186f”,可能存在液态水,并且适合人类居住,距地球约500光年。

2015年3月,英国天文学家确认一颗“超级地球”的存在——“格利泽581d”行星大小约为地球的3倍,是人类在太阳系之外发现的第一个位于宜居带中的行星。“格利泽581d”最早于2007年被发现,2010年天文学家接收到了它发出的信号,但是2014年美国科学家认定这些信号只是恒星黑子导致的“数据噪音”,而“格利泽581d”和它围之公转的红矮星“格利泽581”都不存在。但英国科学家以更加准确的研究方法证明,“格利泽581d”的确存在。

同月,NASA也宣布,太阳系最大卫星、木卫三“盖尼米得”的冰盖下有一片咸水海洋。而由日本东京大学、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参加的研究小组通过分析土星探测器获得的观测数据,同时发现在土卫二南极厚达30至40公里的冰层下,存在着深10公里左右的液态海洋。

人类有可能移民外星吗?

我们想要移民外星,究竟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

障碍一:先得找到宜居行星

作为一颗可以接受地球移民的星球,除作为生命本源、万能溶剂的水之外,还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是能量。最明显的能量来源是行星或者卫星的恒星。以地球为例,太阳光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可以被地球上的生命直接或者间接地用作燃料。

其次是时间。科学家认为,可居住行星的恒星至少需要存在几十亿年,才能拥有充足的时间让生命进化,地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地球年龄大约46亿年,而生命至少进化了11亿年。

此外,一颗行星要能成功孕育生命,还要具备适合分子循环的地壳系统、恒星具有较为稳定的辐射、行星本身存在磁场能够保护生命不受到带电粒子风暴侵袭等条件。

障碍二:如何到达

如果按照航天飞机目前的速度,前往距地球4光年左右的星球需要大约15万年时间。人类要想移民外星必须造出至少要和光速一样快的交通工具。据悉,美国空军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目前正在秘密研究一种“空间发动机”飞行器。一旦测试成功,那么从地球前往火星就只需3个小时,前往距地球11光年的星球只需80天。

障碍三:解决生命保障问题

目前,美俄等国已在国际空间站里培育了100多种农作物,果蝇、蜘蛛、鱼类等动物在失重状态下也可以生长、繁殖。如果这种技术能应用到宜居行星上,人类的生存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此外,移民外星后人类能否繁衍也是一个问题。一位法国科学家发现,在失重状态下,活细胞的重要结构不能正常成形,这就意味着人类不能在接近失重状态下长期生活和繁衍。

而且,所谓宜居的定义一直以来受到质疑和挑战:人类对生命的理解有多深刻?液态水真的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吗?已经在宜居带之外发现了液态水存在的证据,宜居行星(卫星)一定要位于宜居带吗?以其他溶剂作为代谢基础的生命又该如何定义“宜居”呢?对宜居行星的定义是否合适?太多的疑问有待人类去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