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部队披甲率超70%?解密里耶秦简里的秦军武备密码

从20世纪70年代秦始皇兵马俑出土以来,尘封2000余年的秦代的军阵浮现世人面前,对其研究填补了秦军事史的一部分空白,佐证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鲜为人知的是,于2002年发现的里耶秦代简牍,即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不光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民政信息,其中更有一份简牍中的记载,记载了迁陵县武库的库存情况。这让人得以管中窥豹,得以了解统一后的秦国边陲地区一个武库的库存,从而和兵马俑进行对比后推断更多关于秦军的信息。

▲里耶秦简

在里耶简记载:“迁陵库真□。甲三百卌九。甲

廿一。

卅九。胄廿八。弩二百五十一。臂九十七。弦千八百一。矢四万九百□。戟二百五十一。”这是一份迁陵县库统计文书,各种武器的储存量一一列举了出来。

对这份资料进行解释:迁陵武库,存甲衣349件,甲

21件,兜鍪39件,胄28件,弩和戟各251件,备用的弩臂97件,弩弦1801件,弩箭40900余支。其中,甲

一词并没有准确解读,笔者认为可能是一种头盔或者是特别的铠甲。因为兜鍪和胄都是头盔的意思,却区分进行了描述,那么其形制和材质可能不同。前者亦可能为铁胄甲,区分于大部分装备的皮质胄甲。

▲秦代的两种头盔造型(来自出土石胄)

▲秦石盔甲中的细札甲

从另一份简牍资料里记载的请求迁陵县协查的逃兵“僚”携带的装备来看:“衣络袍一,络单胡衣一,操具弩二、丝弦四、矢二百、钜剑一、米一石”,这就让一个持弩带铁剑的弩手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很像兵马俑中的弩手。但是由于是逃兵出逃,并不能确定这个弩手是否披甲,也就无法判断是类似于兵马俑一号坑前列的无甲弩手,还是类似二号坑的披甲弩手。

▲兵马俑中普通士兵穿的札甲

▲秦石盔甲中的扎甲

从库存武器的种类来看,秦军的郡县士兵的标准武器就是戟和弩,并没有看到长矛、弓、以及其他种类繁多的武器,而铁剑在库存中没有显示,却表现出了使用的情况。

从武器的数量来看,一共可以武装502名士兵。这502人有370件甲和67件头盔,披甲率为74%,装备头盔率为13.3%。

之前兵马俑中大部分士兵身穿铠甲,披甲率超过80%,很多学者于是认为披甲率太高,因为《太白阴经》记载的唐军60%的披甲率已是非常高的比例了,80%的披甲率应该是秦禁卫军的配置,而不是全部部队所能达到的比例。但是地处秦国边陲、刚征服没太久的地方武库里,铠甲的装备量也达到了70%以上。这就说明高披甲率不是某支秦军的特例,而是一个比较普及的情况了。这里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秦国军队的装备是完备的,并非传说中那样赤裸上身手提人头的疯狂野蛮人。

另外,美国军事历史与军事理论专家T . N?杜普伊说: “ 兵器从开始就分为两大类, 劈刺式和投掷式”。冷兵器时代, 世界各国军队一般都把战士分成射击手和肉搏手, 分别装备投掷武器和肉搏武器。研究长矛手与射击手怎样区分、作战, 是古军事研究中的基本课题。

在兵马俑中,出土了大量的长矛长铍类刺杀兵器,可见秦俑军阵中的肉搏单位主要是“长矛手”。根据兵马俑推断,这种会组成密集方阵发动攻击,以杀伤敌人。而射击手也就是弩手,被布置在“长矛手”方阵前,里面有少量长矛手防御,而穿盔甲的弩手还带了剑防身。“长矛手”方阵后面也有少许带剑的弩手,甚至部分长矛手自己还携带了弩。

▲水陆攻战纹上的陆战情景

值得一提的是,迁陵武库中没有战车、连弩、长铍长矛、剑、盾牌也没有马具等在兵马俑中出现的重要兵器,所以该县武库中的可能只是二线驻防部队“乘城卒”的装备,主要执行地方安保的任务。而二线部队的披甲率就如此的高,秦军的强悍就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 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第154页。

[2] 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第169页。

[3] 王彦辉:《<里耶秦简>(壹)所见秦代县乡机构设置问题蠡测》,《古代文明》,2012年第4期。

[4]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处、龙山县文物管理所:《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期。

[5] 李学勤:《初读里耶秦简牍》,《文物》,2003年第1期。

[6]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处、龙山县文物管理所:《湖南龙山里耶战国——秦代古城一号井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第1期。

[7] T?N ? 杜普伊《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第4页。

[8] 见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 中华书局1983年261页。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王牟仁,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