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园招聘市场的破局点

从事大学生市场七年时间,如今转战到校园招聘领域,当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加严峻的同时,企业也不断抱怨,通过各大平台收取简历的效果都不如以前,于是我也一直在反思,破局点到底在何处?

今天有幸在AA加速器听到樊登老师的分享,其谈到我们去做一个项目,需要先弄清自己的愿景。

比如读书这件事,我国GDP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增长,但是人均年读书量却不足一本,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同时很多人却喜欢去买书,不过买而不看,而樊登读书会,则是帮助更多的人去真正的读一本书,理解一本书,对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大有益处。

我们大家都很讨厌中介赚我们的钱,比如我跟随混沌大学(前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学习了三年,觉得特别好,于是在朋友圈推了下,而有人在咨询完我之后,宁愿自己去搜索付费入学,也不愿直接去扫我的推荐二维码。在费用一分不变的情况下,都不愿让我积累一些积分,可见大家对对于中介的痛恨。

而互联网则正是去中介的,一个好的平台应该是为两端的用户进行赋能,如我之前呆过的美团,如今一方面对用户打出,吃的更好、活的更好的口号。另一方面想着用更多方式给商家赋能,帮助商家更好的经营,有更多的收入,这样平台才能有更大的利润,并且通过赋能,商家更是牢牢的粘在了平台上。

还比如滴滴,抛开早期打市场时的补贴期,最大的冲击其实并不是出租车,而是黑车群体。如今黑车在各大城市基本都已销声匿迹,而以往的黑车司机,由于平台的强势赋能,如今不得不粘住在滴滴的平台上。

回到校招市场五六个亿的盘子,被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两家就分掉了大部分,从更大的视角来看,面对整体校园市场的大盘,这个体量真的太小。

我还记得之前创业的时候,写BP,前几页最会提到,校园市场的整体规模,近三年,从4000亿,一直增长突破5000亿。虽然这些仅是规模,并不关具体项目什么事,吃到嘴里的才是自己的,但我们并不能一叶障目。

而在校园市场,最大的一个版块,毋庸置疑的属于教育领域,被诸多做校园企业诟病的传统宣传方式,如DM单、海报,被抱怨越来越没有效果。但大量的教育公司却重复这个动作,做了十几年的时间,如四六级、考研、考公务员、驾校机构等等。

当我们深入分析学生的这些行为后,可以发现,学生参加四六级考试的底层目的绝不是拿证书,而是想凭此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不管我之前参与的超级课程表,从查课表、查成绩等刚需痛点切入,还是我看好的支付宝、完美校园从校园一卡通充值痛点切入,作为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最大的刚需还是就业求职,无论考研还出出国留学,最终还是会回到这个需求。

如此将教育培训与求职招聘进行更好的打通,无疑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有些平台其实也正在这样去做,比如拉勾专注互联网公司招聘,目前针对学生群体,已推出数期学习计划,邀请互联网公司一线的运营、产品、技术负责人授课,并顺带完成后续内推。

但目前各家的重视度均不够,也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规模化复制手段。

回到招聘平台本身,解决的是B端和C端的匹配问题,但在校园招聘市场,匹配问题尤为突出和特别,一方面学生大多都想去大企业、好公司;另一方面问题更大的是,大部分名企、做校园线下招聘会的企业,基本只去211、985类的重点高校开展校招。

如针对2017届毕业生,开展校园线下招聘的企业约18000家,但78%的需求都是瞄准那100所高校,这部分名校的毕业生仅占795万毕业生的4%左右。所以在我看来,这个匹配其实并不是数据匹配能够解决的,因为学生多企业少呀,不管如何匹配,还是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我跟华中科技大学的就业办副主任交流时,其说道,学校一年7000本科毕业生,60%选择了升学、留学,而剩余的近3000人,远小于进校招聘企业的需求。而在北方,我跟东北大学就业办老师沟通时,发现情况几乎一致,高峰期的时候,一天学校三十余家企业进校招聘,而学生的量反而是不足的。

于是乎,在校园招聘市场,出现了一个新的服务,帮助企业定向的猎寻需要的毕业生,当然会有更高的费用,而实现路径则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或一些资源壁垒,帮助企业优先获取到这一部分优质的重点高校毕业生。整个商业模式完全成立,也有不少企业愿意买单。

但我想说的是,此举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假设所有企业购买这项服务,最终就演变成价高者得,学生成为商品,拉升企业在校园招聘所花费用的同时,总还有企业招不到想要的人。

如果使用“第一性原理”去分析,企业想要招聘重点名校的毕业生,除了我遇到的少量传统公司的老板,是为了炫耀面子外,大部分还是认为,名校的毕业生平均能力更强、素质更好,进入公司后,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这才是底层需求。

接下来,从企业校园招聘的底层需求出发,需要做的其实是需求供给,增加企业认可的优质学生数量,那么在我看来有两个纬度。

一个是帮助企业从普通高校中,进行人员筛选,用人企业其实知道,普通高校里也有一些适合自己的学生,但在查收简历时,还是会自动筛选掉普通高校,而原因则是选择筛选成本过高,如何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合适的成本太高,不像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再差可能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另一个则是通过新的教育方式,进行人员培养。今天听樊登老师的分享,有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樊登读书会,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得到,不是喜马拉雅等知识付费平台,而是王者荣耀;并且当下的知识付费,其实更多是教育变革的前奏。通过区别学校的教育方式,通过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可以增加更多企业需要的人才。

?

而测评尤其是教育培训,也将是比单纯的校园招聘更大的市场,通过给大学生的赋能,而让学生能力提升,得到心仪企业的认可,我想是更有价值的和意义的一件事。

在国内学习Linkedln社交模式切入职场,难以形成规模时,其实不妨看看日本的Recruit,我今天一月份,在东京曾有幸进行过拜访,其除了参与前程无忧、58同城等的投资外,还投资收购了不少的教育类公司,比如3900万美金收购的教育O2O公司Quipper。

从校园招聘领域切入到大学生教育市场,或许正酝酿着新的机会。


作者孙凌,前超级课程表副总裁、美团校园创新业务负责人,深耕校园市场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