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宇宙探险源于科幻小说?

在我们先民的记忆中,月球并不遥远,传说中身形轻盈的嫦娥就飞到了那里,而且月球上还有漂亮的宫殿,洁白乖巧的玉兔,以及被罚无休止地砍伐桂花树的吴刚。只是这神话女子没法飞回地球,只能住在月球上,与我们遥遥相望。这,可能就是中国科幻小说的萌芽吧?!

开拓宇宙处女地

到了19世纪工业化时代,野心勃勃妄图征服全世界的人,到处寻找着探险的处女地。仰头就可看到的月球,当然也在探险之列。只可惜那时的科学技术尚且无法将人送上太空,于是就有了法国人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环绕月球》,讲述了几个冒险家乘坐一颗空心炮弹前往月球的故事。这个空心炮弹做的登月舱,竟然和目前宇宙飞船上的返回舱十分相像。遗憾的是,冒险家们的探索失败了,炮弹没能在月球上着陆,只是在月球附近运行,成了月球的微小卫星。

威尔斯,第一次细致描述外星球

比儒勒·凡尔纳晚些出生的英国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同样对月球探险充满激情,他杜撰了《登月第一人》,小说中的冒险家们成功登月,如同西班牙人发现了新大陆和印第安人一样,冒险家们也在成功登月的同时,发现了月球人的存在。原来月球中间是空的,月球人就住在里面,不必遭受月球表面的低温和无氧环境的折磨。威尔斯在这部作品中描写的月球表面的奇幻景象,与60多年后美国太空飞船阿波罗11号登月时发回的照片很相似。此外小说还生动地描写了宇宙航行的失重现象以及人类在月球上软着陆、飞船返回地球时在海中溅落等情景。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幻想细节,却包含着科学性,均被登月的宇航员证实是正确的。

其实,威尔斯和当时的主流科学界一样,觉得月球上住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威尔斯认为离地球比较近的外星人应该来自火星,他想象了一些形状宛若章鱼、昆虫的恐怖家伙,懂得星际航行技术后,第一站就是霸占地球。这篇名为《星球大战》的小说在1938年被改编为本土故事在美国的电台播出,由于小说的描写太逼真,很多听众信以为真,纷纷逃离家园。此事成为美国广播剧史上的一段传奇。2005年,《星球大战》小说被改编为电影《世界大战》,这一次观众们不跑了,轻松地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火星人。在2005年全球票房最好的电影中,排名前两位的都是科幻电影,都和外星人、太空有关。

太空科幻作家的超前创意

从1938年到2015年,将近80年过去,外星人如今已经不再新奇,人类前往异星世界也变成了平常事,这得益于科幻作家的不懈努力。在科幻小说中,外星世界和外星生命多得数不胜数,为了克服星球间遥远的距离,小说家们尝试了各种太空旅行的方法,描绘了超光速、零点能、虫洞、折叠空间、超空间、量子隧道效应、超光速粒子等五花八门的飞行方式,其中最匪夷所思的,恐怕当属道格拉斯·亚当斯在《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所采用的无限非概率驱动器。这些幻想出来的飞行器推进方法,有的能给科学家启示,比如刘慈欣在《三体》中提的曲率驱动,一些科学家就正在研究曲率驱动装置,并且从理论上计算出这种装置能实现10倍光速飞行。

科幻小说与现实科研成果惊人的相似

但科幻小说不是科学预测,无法要求小说中的每一个科技构想都能在未来变成现实。科幻小说仅仅只是做出大胆的基于科学的想象,因为它踏实的理论依据,常常给现实中的科研技术人员以启发。1969年第一次登月的宇宙飞船,像是在致敬儒勒·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中描述的载人炮弹,它的承载人数、飞行速度、月球着陆点、返回地球后的降落地点都与小说中描写的差不多。这些惊人的巧合,恰是科幻小说的神奇魅力。

中国科幻的太空征程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仰望星空,憧憬遥远的太空深处,这是我们血脉中就藏着的遗传密码。因而,科幻小说中的宇宙航行、太空探索类作品非常之多,在中国科幻界也不例外。


太空题材,中国科幻开山之作

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就是有关太空探索的主题,是由晚清作家荒江钓叟在1904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这部用文言文写成的科幻小说,宣示了中国人最早的太空之梦。巧合的是,50年后,新中国的第一篇科幻小说——郑文光先生的《从地球到火星》,同样是太空探索的题材,小说讲述三个渴望宇航探险的中国少年,偷偷开飞船前往火星的故事。这部作品在《中国少年报》刊出之后,竟引发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在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排起长队,足见太空科幻对人们的吸引力和号召力。郑文光先生随后以太空探索为母题创作了许多作品,如《火星建设者》《战神的后裔》等,其中尤以《飞向人马座》最为出色。

中国太空科幻小说题材多种尝试

近20年来,中国科幻小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太空探索题材上也做了更多的尝试,产生了各种风格和类型的作品。气势磅礴的,有把星球当成宇宙飞船的《流浪地球》,有从整体文明的角度描述宇宙级文明战争的《三体》系列小说,有反抗宇宙灾难的《逃出母宇宙》;惊险刺激的,有将人冷冻起来的《飞向冥王星的人》,有和恐怖分子争夺月球的《月球背面》;现实主义的,有清洁太空反射镜以便增加粮食产量的《中国太阳》,有试图利用太空光伏发电的《种太阳》;还有用学术论文方式来写未来宇宙史的《爱,生命与希望——简明银河社会分析史》;有关注太空伦理问题的《长歌行》等等。这些小说强调对科学技术细节的描写,描述了一个又一个虚构却又无比真实的科学幻想世界,激励和鼓舞着人们将目光投入天际,投入到我们暂时无法触及的地方。

科学成就拨动科幻小说迷的心弦

20年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神秘的所在,普通人想到现场观看火箭发射是难上加难。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对外开放了,但需要在荒凉的戈壁滩上驱车4个多小时,这丝毫也阻止不了人们的热情。每当飞船发射的时候,这里总是挤满了来自天南地北的观众,他们在火箭点火的轰鸣声中,感受着脚下的强烈震颤,有的人甚至泪流满面。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阅读科幻小说成长起来的,尤其是太空探索题材的科幻小说,拨动着他们的心弦。

思想必须攀登到云层之外,在星球的上空俯瞰大地。这是我们总想到太空中去的原因,也是科幻小说中太空探索题材永远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如果人类真的想最终成长为星际文明,那么我们就必须再大胆,让我们的思维跳出所有的条条框框,才能追得上银河中闪烁的智慧光芒。

追逐星空的诱惑,是为了我们更勇敢地前行。

(作者: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