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汇院士:地球气候未来走向,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注!

(文章来源《院士讲科学》,该书由《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总策划,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如今,在许许多多关于环保的科普展览、书籍和讲座当中,全球气候变暖都是一个时常出现的话题。下面我们跟随丁一汇院士一起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及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主讲人

丁一汇,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气与气候学家,先后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兼国家海洋预报总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一些高校兼职教授,东京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任国家气候中心主任;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委员会主席;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

2001年至今,担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香港天文台科学顾问,气象学报主编,英国皇家国际气候杂志编委。

丁一汇院士曾于1987和1995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世界气象组织杰出工作成就奖。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第一、二、三、四、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培养博士生30余名。

全球气候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是变暖!

(北极海冰融化将威胁北极熊的生存)

目前主流的气象学(气候学)观点认为,全球气候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是变暖。包括中国的科学家在内,全世界的气候学专家都参与了对气候未来趋势的预测。

现在看来,未来地球的增温幅度,取决于现在人们节能减排的努力。如果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温到2100年也可能不会有大幅增加。如果在100年的时间尺度里,气温只是略微上升一点点,那么人可以(凭借现代科技手段)适应。但如果我们不减排,那么气温仍将急剧上升,对全球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随着全球变暖,冻土层的命运也值得关注)

在英国,气象局设计了一个关于未来气候模型的大众预测软件包。他们把很复杂的气候模型交给青少年,让他们在自家计算机上(根据已有知识)预测未来的气候走向。参与大众预测软件包项目的英国青少年发现,他们预测的结果和气象局用超级电子计算机预测的结果是基本一样的,全球气候都会变暖的,温度变化的范围也都差不多。

科学家也预测了北极的海冰将继续减少,北半球的雪将更为减少,我国西北的很多冻土层也在减少。随着冰川融化,海平面将会继续上升。如果未来仍然保持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全球海平面有可能上升100厘米,很多沿海城市可能就要被淹没;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得好,海平面可能只会上升10~20厘米,那么用防波堤坝来防御或许还有希望。虽然高温导致的热浪,也仍然会是一个令人不适的大问题。

节能减排是责任!

(图为在中国西北荒漠地区,大型太阳能电池阵列生产无污染的电能,供图/马之恒)

现在,全世界主要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会不断地召开气候变化高峰会议,以商讨如何减排二氧化碳,以及各个国家的减排责任。中国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承诺,所以现在就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以实现减排二氧化碳的目标,履行对地球的责任。

正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言,减少温室气体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和维系可持续发展。现在看来,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再升高5℃左右,地球就将不再宜居,因为全球生态系统将会受到严重破坏。可以说从现在做起,发力节能减排,是为子孙后代储备未来。

互动问答

Q:PM2.5的增多和地球的气候变暖有没有关系?

丁一汇:PM2.5是指大气里面悬浮的一些颗粒物,确切地说是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如果被我们吸入肺里面,是难以再排出的,因此会影响人体健康。但从气候角度来说,当PM2.5浓度增加的时候,它反射的阳光就会越多,降冷作用就会增加。所以说,PM2.5也是一分为二的,对健康是不利的,但可以对地球起到降温的作用。

但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顺畅呼吸显然更加重要,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增加PM2.5来缓解温室效应。在减少PM2.5的同时,我们又要保证地球温度不至于上升得太快,这就需要人类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耗费更多的心力,力争取得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