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论述王导于东晋之作用

       想起晋代,人们会想起优美的晋字,想起真名士自风流的魏晋风度。但是门阀政治并不是大众所关心的。

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一时北方混乱。司马越最后战胜了司马颖,手握晋廷大权。

王衍这位机敏的人物走进了司马越的幕府。司马越得势后略有不臣之心,诛戮异己。面对刘渊石勒,司马越王衍无能为力,司马越抑郁而终,王衍也死在乱军中。而司马睿在这之前已和王导南渡江左。

笔者一直在想,为什么司马越会放心让司马睿和王导南渡。笔者知识尚浅,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讲了琅琊王氏和司马睿的渊源,却只是简单叙述了南渡原因:“王导和司马睿为晋庭经营后方输粮足兵。”笔者简略浏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也没有发现有人解释这个问题。

司马越经历了八王之乱后,大权独揽。对朝臣屠戮,对权力把持。却单单放走了司马睿和王导二人。胡人在北方拥兵,司马越定有相当的信任,才能放手司马睿王导。笔者猜测应该是司马睿根基浅薄没有引起司马越的担心而且王衍从中斡旋,加上王导个性谦和宽宏。司马睿王导才得以南渡。

北方晋庭败了,绵绵长江成了晋庭最后的屏障。

篇幅有限,我们就简单论述王导有生之年。

中国古代评述一个人,德在才先。王导为人性情温和谦退,博学而书法优美。幼时就有人评价王导有将相才。

“敦总征讨,导专机政”。过江后,尤其司马睿称帝后。王氏兄弟同族遍布朝野,一时无人与之争锋。“王与马公天下”司马睿和王导虽然关系亲密,但司马睿终究想要加强皇权。刘隗刁协充当皇帝的“板斧”,他们看到了皇帝司马睿的政治决心,也看出王导在时势下会做出让步,但他们忽略了手握重兵的王敦,也错误的判断了王敦的性格,更加愚蠢的是他们高估了东晋各地士族的“忠诚”。起兵勤王者虽有,但多数都不是大士族。刘隗刁协错误判断政治形势,他们充当司马睿的打手,面对的不单单是王家,而是所有得益的门阀。而且勤王部队指挥不利,结果王敦进了建康。司马睿无恙,戴渊周顗等人殒命。

王导和周顗是好友,王导得知周顗在司马睿面前为自己求情,便说出了那句千古流传的话“吾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冥灵之中负此良友。”

王导对待国家和朋友的立场已经很明白,更重要的一点是说明东晋大族在对待东晋皇权问题上的共进退。

为人们所熟知的祖逖一代名将,一生致力北伐,兵锋虽盛,但不得司马睿和王导的大力支持。原因何在?有人说司马睿王导偏安,无心北伐。

笔者认为如果这么想未免太小看君臣二人的智慧和决心。

王导并非不敢北伐。作战只是一个方面。祖逖忠勇善战司马睿和王导是知道的,但是一个祖逖不能扭转历史的形式。胡人在北方已经站稳了脚跟。北伐打不打的赢?能赢的几率多大形势不好怎么办?江左之地不及北方,钱饷兵员从哪里筹措?而且当时的政治局势东晋绝非铁板一块,内部不稳。丞相王导是要全盘考虑的。在某些时候掣肘祖逖,不是惧怕而是为了稳妥。祖逖可以将兵一方保一隅平安但没有一匡山河的才能。

军事作为政治的延伸,是不能超出政治决策的。

王导高超的政治智慧使他“善处兴废”。

北民不断南迁,东晋的原则是将流民帅安置在长江以北。后来东晋兴起了一批侨族,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郗鉴。郗鉴接手北府兵,后来成为拱卫建康的重要力量。王敦死后,王家开始和各个家族角逐。东晋又经历了祖约苏峻的叛乱。侨族和士族的矛盾日显。苏峻之乱前王导力劝庾亮不要强行征召苏峻,庾亮不听,有此大祸。足以证明王导的目光是长远的。

陶侃,庾亮曾想废黜王导,但郗鉴拥兵京口支持王导,二人不敢发难担心再有内乱东晋势危。

王导最关键之作用之于东晋,笔者十分认同陈寅恪先生的看法,笼络不附东晋的强宗,尽可能的降低了北人和南人的矛盾。

司马睿和王导过江,江东最有实力的还是孙吴旧统治阶级。陈敏败亡可见一斑。王导能游走在南北之间,调和矛盾,共御外敌。在江左使中华文化得以延续,民族得以独立。功臣也。

咸康五年七月王导病逝。

观其一生。为国家多为家族少,没有摆脱门阀的体制,但是在门阀体制下尽了最大努力延缓晋的衰亡。于晋朝功臣也。江左之地留存了中华文化,于民族有贡献也。

参考资料: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

                 钱穆《国史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