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经总要》:告诉你宋朝那些“高大上”的火器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个脍炙人口的典故,说的是赵匡胤的皇位是从后周小皇帝柴宗训那里抢来的。以兵变方式获得政权的北宋初期的皇帝们深知掌握军队和军备的重要性。

?同时,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便上演了一出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好戏。把帮助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们的兵权通通拿掉,也是为了防止这些武将们自持功高而产生危及皇权的想法。因此,宋朝初期实行的是实行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治军原则。

然而,这种重文轻武的做法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宋军战斗力低劣,跟北方塞外的敌军“过招”是屡战屡败。

宋仁宗(网络图)

到宋仁宗时期,在血的教训面前,不得不痛定思痛。宋仁宗开始认识到“国事在戎,设营卫以整其旅。”于是,他以防止武备松懈,将帅“鲜古今之学”,不知古今战史及兵法为名,命令手下的曾公亮、丁度等撰修了《武经总要》这样一部集当时集古代兵器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兵书。

《武经总要》(网络图)

由于是皇帝钦命,也就是使用了国家力量来编纂此书,所以《武经总要》的内容十分丰富。此书对于军事组织、军事制度、用兵选将、步骑训练、行军宿营、古今阵法、战略战术、武器装备的制造和使用、军事地理、历代用兵实例,甚至还有阴阳星占等各个方面都有论述。

具体负责编纂此书的主要官员曾公亮“方厚庄重,沈深周密”,他是一名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实干上来的官员。历任知县、知州,知府……直至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因为了解基层官兵的思想和生活,所以他认为“择将之道,唯审其才之可用,不以远而遗,不以贱而弃,不以诈而疏,不以罪而废。”也就是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武将要以“打得赢”为首要标准。

另外一名负责编纂《武经总要》的官员丁度,官拜参知政事(副相),是一名典型的学者型官员。科举考试时就是榜眼,后长期给宋仁宗讲解经史子集。著有《备边要览》、《庆历兵录》、《赡边录》等军事著作。

《武经总要》包括了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两大部分。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十分重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营阵和武器装备这两部分中都附有大量、详实的插图。生动地勾画出了宋朝军队使用的武器的形象轮廓,以便于后世研究、发展。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如果严谨一点来说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其实应该是“黑火药”。所谓黑,是因为它里面加了木炭。所谓“药”, 是因为古代炼丹的术士们“研发”它的目的其实是治病、驱邪外加长生不老。

许多史籍证明,我国最早的火药是在公元九世纪后半期唐末宋初问世的。而第一次完整地刊载火药的配方和制造工艺的便是《武经总要》。全书共四十卷,在第十一、十二卷中记载了在当时属于终极“大杀器”的引火球、毒药烟球、蒺藜火球三种武器的火药配方。

蒺藜火球、引火球(网络图)

我们小时候放炮仗就会发现,有的炮仗声特响,有的却不太响,这就是因为炮仗里面的火药配方比例不同。

引火球其效用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燃烧弹。它的制造方法跟现在烟花爆竹作坊制造爆竹的流程大同小异。先配制球内的火药,据《武经总要》记载比例为:硝40两(50%)、磺21两(26.5%)、碳18.2两(23.5%)。因此,宋朝军队的制式引火球每枚含火药重为79.2两。不过,当时的一两等于十六分之一斤或者说一斤等于十六两。而宋朝初期,官方计量一斤相当于现在的680克。也就是说一枚引火球里的火药将近3.5公斤。

然后,将配制好的火药用多层纸反复包裹成球形,留一小孔安放点火引信。战时,将引火球放置于各种军用抛石机上的甩兜中,随即点燃引信,抛掷到敌军阵地爆破。以达到“烧夷敌军兵马”的目的。

除此之外,《武经总要》还记载了火球、烟球、铁嘴火鹞、竹火鹞等另外四种使用火药的火器。

可以想象一下,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敌军阵营中不断遭到宋军“甩”过来的6、7斤重的“大爆竹”的袭击。且不说实际杀伤效力如何,就是这爆炸产生的巨响也能把他们吓得心惊胆战。更不要说诸如骑兵的战马、战象、牛等动物,更会因为受惊而作鸟兽散,彻底丧失战斗力。

炮车--投石机(网络图)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记载的宋朝初期著名的辽州之战中,“契丹步骑六万人入寇……曹彬等领六万众赴之,大破契丹及北汉军于辽州城下。”当时,6万宋军以疲惫之军迎战6万契丹虎狼之师。他们就是依靠不断向契丹军队中抛掷蒺藜火球拒敌骑兵,抛掷引火球焚其粮草辎重,抛投毒药烟球、霹雳火球伤其步卒才得以大获全胜。

霹雳火球(网络图)

大宋王朝在军事方面总是给人以“积贫积弱”的印象。其实不然,北宋初期的几位皇帝均励精图治,重视武备,不但纂修兵书,还大力发展兵器工业。仅军器监就雇佣4万多人工,每日能生产弩火药箭7000支、弓火药箭10000支、蒺藜炮3000支、皮火炮20000支。

正是由于官修御定的《武经总要》对火药配方的详细刊载,才使得我国古代火药的组配比例从混乱到了统一,成品从粉末状到了颗粒状,生产从分散少量形成了批量化。

《武经总要》于庆历四年(1044年)经宋仁宗核定后首次刊行。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又曾重刻。但两宋刊本,现在已经找不到实物了。它记载了我国古代化学、力学、声学、磁学、热学等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内容。比如说,磁性指南技术的代表“指南鱼”的制作方法就是被它首次记录了下来。其中“没尾数分则止”说明我国古人

武经总要(网络图)

《武经总要》所开创的兵书编纂体“采春秋以来,列国行师制敌之谋,出奇决胜之策,并著予篇,随其效应依仿兵法以分其类目。”,对后世影响很大。如明代范景文所撰著的兵书称为《正续武经总要》,赵本学、俞大猷所撰兵书称为《续武经总要》,唐顺之、茅元仪仿效《武经总要》分别著成《武编》、《武备志》。《武经总要》被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誉为“前集备一朝之制度、后集具历代之得失”。 它在科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军事技术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