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太着急,请把时间当朋友

这两天在上海帮忙给校园的同事做培训,在飞机上再次翻阅了李笑来老师的一本书《把时间当朋友》,这本书已经出版八年了,但遗憾的是,直到去年得到app上线笑来老师的专栏,我才知道他和这本书。

近几年出现了大量时间管理的书籍和课程,讲的内容都很有道理,比如把事情分为紧急的、重要的,或者把时间划分成一段一段,但学习完之后,我们似乎仍然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

而《把时间当朋友》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如同我们没必要强迫自己跟机器竞争,应该尝试跟机器一同奔跑,本书提到与其去刻意管理时间,不如与时间做朋友。

我们常常会给自己做一些学习、工作的规划,总结最后无法按时完成的原因,常常是以下三点:1.没有按时开始执行,2.错误估算所需时间,3.在执行工程中出现差错。那么解决方案,看起来就很简单,1.按时开始执行,2.正确估算所需时间,3.在执行过程中不要出错,但事实却并不是这么简单。

关于能否取得好的发展,与我们自身的认知密不可分。我周六听混沌大学创始人李善友教授的分享,他提出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是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只是存在于那些思想家的思维通道里。

比如身边的一些事物,为何叫这个名字,其实是人为去命名的,并且我们眼睛本来是看不到的东西,我们当下所见只是由于光的反射,另外我们还强行给不同的光赋予了颜色的概念,如赤橙黄绿蓝靛紫,大家翻阅中学的物理书,应该可以回忆起这个概念。

所以笑来老师,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如同灵魂出窍一般,去思考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不要觉得奇妙,我们人类真的可以做到这一点。通过每天冥想,不断锻炼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是提高我们自身认知的有利途径。

最近很多学生问我,如何快速获得成功,其实这个想法就是错误的,我们不应太关注短期收益。由于乔布斯19岁创办苹果,比尔盖茨20岁创办微软,爱因斯坦26岁提出相对论,彷佛我们当下不尽早做点事,就没有机会了,那不妨看看当下美国的总统特朗普吧,在很多人退休的年龄,他却成为了世界强国的领导人。

学会每天独立的思考,其实就是无形的对认知进行锤炼,笑来老师提出了三个点,写作、演讲和一字不差的阅读。我也一直把三点分享给我团队的学生,虽然我自己并未完全做到,但希望能够跟他们一起做到。

关于写作和演讲,其实对于逻辑能力有很强的训练,并且通过写、讲的过程,又可以不断优化自己的思考,而关于一字不差的阅读能力,我自己现在做的很不好,比如文章中常有错别字,但在这个碎片化信息的时代,这点真的太重要了,所以我殷切希望,跟我一同的前行者能够锻炼出这个能力来。

关于我常谈的初心,昨晚有个小伙伴专门问我,我的初心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我希望用我的思考,文章,微课,来影响到一些有想法的大学生,尤其是跟我一样普通大学的毕业生。

来到智联后,我才更深入的体验到,绝大部分的名企压根不考虑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根据数据显示,大半做校园招聘的企业,只盯着那5%的重点高校毕业生。有些企业还好,在招聘文案里,写的是211、985大学优先,而有的企业,不顾人群歧视的舆论压力,就直接写着仅限211、985类大学。

而企业此举的原因,其实只是想降低选择成本,因为四年的大学时光后,大部分普通高校的学生,确实与重点高校的学生之间有了不小的差距,可因此就剥夺所有求职者的机会,对那些普通高校中的不安于现状,努力向上者,真的是相当的不公平。

通过对比和思考,我发现重点高校的学生,更愿意为学习去投资,比如我通过在行平台接的几个学生约见,全是985类大学的,而我相信,很多大学生至今其实就不知道“在行”什么。另外就是读书量,俞敏洪说自己大学读了400本书,而芒格说巴菲特就是一个活着的书柜,并且其的投资理论,就是长期复利。

成长其实没有那么多道理,思考、学习、读书这就是成功者身上的普遍元素,接下来,就是笑来老师在专栏中反复强调的践行!(不是听多大道理,过不好这一生,而是我们听多了,不行动,现状自然不会有改变)

把时间当朋友,对未来保持耐心,只要思考、成长,就能有破土而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