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六国的秦军竟然落后欧洲一百年?历史和我们开了个玩笑?

常言道,陕西的农民一锄头下去闹不好就是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在七十年代,就有个陕西的农民打井,结果挖出一大堆栩栩如生的陶俑。考古人员跟着后面一挖,果然就震惊世界了——秦始皇兵马俑被发现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凭借兵马俑的考古成果,产生了诸多关于秦代军事的神话,动不动就有领先世界一两千年的黑科技。比如镀铬防锈处理的青铜剑,比如惊人的青铜标准化生产,比如“七米”长的大矛,射程超过AK47自动步枪的秦弩等等……

上图:秦兵马俑青铜长剑

但是近些年,又有些人提出了反对的声音,认为秦军被过分夸大了。甚至有人认为,秦军非但没有领先世界,反而在战术和武器装备上都落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几百年,和同时期的马其顿、波斯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其实,就秦兵马俑遗址发现的武器来看,我们今天关于秦军的很多神话,的确会被戳破。其中引以为傲的秦军青铜武器,就是个典型例子。

以神话中最著名的青铜剑为例。

这些青铜剑,的确因为其表面一层微量的铬元素(含量极低)而起到了轻微的防锈效果。但是,青铜兵器本身耐腐蚀,对于古代人来说,没必要在青铜器上镀铬防锈。相反更需要镀铬处理的铁器,却始终没有发现“镀铬”的现象。所以,这个“镀铬”可能只是古代青铜工匠的无心之举,甚至不排除是土壤渗透导致的巧合(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秦兵马俑出土的几乎所有青铜器表面都有微量的铬,而在其他地区发现的青铜器则非常少见)。

上图:青铜器本身就耐腐蚀,图为商代青铜鼎,三千多年依旧光亮

而且,青铜武器即使标准化生产,其本身在当时的世界就已经落后了。同时期的中亚、西亚和希腊半岛,早已经进入铜铁并用的时代,铁制兵器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比如说同时期的希腊马其顿,在秦始皇之前100多年,就已经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铜铁兵器混用的军队。

上图:马其顿帝国的一代雄主亚历山大大帝

马其顿军队主要兵种是长矛兵,这些士兵配一身青铜甲,一面青铜盾,所用长矛矛头为铁,尾部为铜,矛长三到四米。实战中,这些长矛兵组成密集的长矛阵,战斗效率极高。

上图:马其顿长矛阵

这种铁矛也装备了马其顿的伙伴骑兵。在实战中,马其顿伙伴骑兵将长矛如同标枪一样握在手中,举过肩膀,向下戳刺。在马镫出现之前,这是非常有效的马上矛术。

上图:马其顿伙伴骑兵

除了铁矛之外,马其顿军队的伙伴骑兵和部分长矛兵还装备了铁剑,其他辅助兵种还装备有铁质的标枪、弓箭、腹弩等兵器。

上图:腹弩

而秦兵马俑目前已经发现四万多件兵器,然而除了一支铁矛、一个铁箭头和两个铜铁复合箭头(铁铤铜镞)之外,全为青铜兵器。铁兵器只占不到万分之一。

看起来,似乎秦代军队在武器上的确相形见绌。然而,似乎我们都被兵马俑给局限住了:这毕竟只是一个坟墓,这里出土的青铜兵器,可能只是冥器。就算事死如事生,兵马俑也只是再现皇帝的卫队,而在中国古代,皇帝卫队很多时候也扮演仪仗队的角色,很多兵器都是礼器,也不是实用器。

上图:明代仪仗队“锦衣卫大汉将军”手中所持长柄锤并非实战器,而是专门的仪仗用品。所穿铠甲也过分华丽,和明军实战铠甲有出入。

人们最常说道的兵马俑青铜剑,便可以作为一个例子。

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青铜剑长达九十厘米,而且剑身细长,非常好看。然而,青铜这种金属的特性决定了它不能做成这样细长的形状。因为青铜也就是铜锡合金,有一个这样悖论:

铜的含量高,则青铜的柔韧度好,不易断,但是硬度低,难以磨成锋利的刃;锡的含量高,则青铜的硬度高,而且可以研磨的非常锋利光滑,但是韧性差,甚至可能像玻璃一样易碎。

正因为如此,全世界范围内的青铜兵器长度都不长,而且中国古人根据青铜的特性,在制造不同的器具的时候所用的铜锡比例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古代的青铜镜,所用的就是高锡青铜。这种青铜有近乎玻璃一样的特性,硬度高,在打磨之后可以变得非常光滑,加上高锡青铜呈现出的银白色,其反光效果不亚于今天的普通镜子。中国古装剧中那种泛黄的铜镜,纯粹是现代人脑补的产物。但是,这也让青铜镜变得易碎,所以古代才有将铜镜劈成两半,最后破镜重圆的故事。

上图:现代复原的铜镜

上图:碎裂的铜镜

秦兵马俑的青铜剑曾经有几把做过测试,其中一把内部含锡量为21%,刃部含锡量为31%,还有一把无论内部外部含锡量都超过了30%。

实际上这个含锡量甚至已经超过了当时的青铜镜,质地硬而非常脆,几乎没有实用的可能。相比之下,春秋时期的实战青铜剑,含锡量都严格控制在20%以内,不低于14%,如此比例姑且是短剑。

上图:春秋战国之交曾经出现过复合青铜剑,其剑刃与剑脊采用不同材料的青铜铸造,以保证柔韧和硬度。即使如此,也不敢做成细长型。

而在秦兵马俑中一起出土的青铜箭头,含锡量大约是18%上下,显然更为实用。

实际上,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秦军是一支以铜铁武器并用的军队,兵马俑里出土的那些青铜武器,很多应当都是礼器或者冥器。

中国古代使用铁器的时间的确晚于最早发明冶铁技术的赫梯古国(位于西亚,离中国很远),但是晚的不算太多,而且在赫梯人长期将冶铁技术秘而不宣,这方面落后的也不止咱们一个。

到了西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进行铁器的制造,并且发展出了独特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与西亚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的冶铁工艺迥异,有更高的铁矿石利用率(西方直到14世纪才开始生产铸铁)。

上图:中国考古发现的战国之前的铁器(截止到2008年,实际上,随着一些新的考古发现,中国的铁器历史还会往前推)

在诸多战国文献中,也不乏关于铁质兵器的记载。在很多新发现的战国和秦代的遗址中,陆续出土了一些铁质兵器甚至相对优良的钢制兵器,而且数量并不算少,和记载相吻合。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一些新的考古发现,原先我们以为出现在汉代的铁质环首刀、六面剑,卜字戟等兵器,也在一些战国和秦代遗址中被发现。而其中发现的战国时期长铁剑,其性质和秦兵马俑中的青铜长剑如出一辙,也可作为青铜长剑是冥器或礼器的一个例证。

上图:战国铁剑

上文我曾经提到过,秦始皇兵马俑的箭头含锡量是合理的,可以用于实战的。为什么偏偏那些青铜剑不是实战兵器呢?其实这正是历史跟我们开的一个大玩笑。

秦始皇兵马俑虽然大量出土了各式兵器,但是绝大多数都是箭头、弩机之类,格斗兵器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陶俑都是两手空空,并没有持有兵器。这是因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其实曾经遭到过一些破坏。

上图:三号坑里空手的兵马俑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曾经面斥项羽的罪过,其中就包括“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上图:兵马俑中被破坏过的地砖

根据现代的检测和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始皇陵的地下部分并没有遭到破坏,但是兵马俑的确遭遇过洗劫。不仅一些车马器具被拿走,就连战车的车轮和士兵们手中的戈、戟、矛、剑等,都被横扫一空。

上图:兵马俑二号坑中的“车马俑”

可以看出,项羽或者是当时的其他人,是有选择性的抢走了兵马俑中可以用的实战兵器,而只留下了作为礼器、冥器存在的少量青铜武器。

上图:兵马俑中出土的青铜殳头,显然并非实战器,应为礼器或冥器

上图:实战殳头

而且即使实战兵器,抢劫兵马俑的人似乎也有所选择。从秦始皇驾崩到刘邦攻入咸阳,期间有四年多的时间,兵马俑的弩在上弦至少四年的情况下,必然不堪使用。所以,兵马俑依然出土了为数不少的弩和弩机。

上图:兵马俑中目前已发现上百件弩和大量的弩机

另外,兵马俑出土了四万枚青铜箭头,而当时普遍使用的铁铤铜镞却只出土了两个,铁箭头一个。这三枚箭头不可能组成一个弹药基数。我们有理由相信,兵马俑中应当原有数量可观的铁箭头和铁铤铜镞箭头,但是,同样被一个盗墓贼(极有可能是项羽)给弄走了。

上图:铁铤铜镞,即箭头刃部为铜,后部装入箭杆的部分(铤)为铁质。是当时非常常见的一种箭头

古人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面对一些考古资料,我们也得如此。

客观说,秦军在装备上,并没有什么领先世界一两千年的黑科技,但是也不至于是一个落后世界先进水平数百年的原始军队。不吹不黑,秦军在装备上是和当时的马其顿等国旗鼓相当的,同样都是一支处在铜铁兵器混用阶段的军队。

上图:手持长剑、盾牌的秦军(油画)

详细类比的话,秦军在诸如马匹挽具、弩的使用、长刀长剑上优于马其顿,而马其顿在骑兵冲击、铠甲、头盔上占有优势。双方半斤对八两,谁强谁弱,纯粹是关公战秦琼式的问题,没有深究的必要。

或许是因为近代的衰落太过可怕,很多同胞总是喜欢把中国古代想象的无比强大,动不动领先西方一千年,几百年,听起来甚是吓人。而同样因为近代衰落的原因,又有很多人喜欢将中国古代贬得一文不值,似乎外国人天生就比中国人优秀。

其实,这都是不可取的自卑心态。因为自卑,所以敏感;因为自卑,所以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