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乌巢禅师原来是这名高僧,难怪他不认识孙悟空!

文/牵着蜗牛散步

西游世界里,最神秘的神仙除了菩提祖师,就算乌巢禅师了。

菩提祖师还有根源可查,至少用了好几章来讲他的故事,但乌巢禅师却仅仅只有半页纸。

他的神秘,有几下几点——

第一、别墅不住住树上,那是真正的鸟人了。

第二、相当重视猪八戒,还劝他跟着自己修行,但却被猪八戒拒绝了。

第三、不认识孙悟空,而且还对猴子特别轻视。这让孙悟空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第四、熟读《多心经》,并传授给了取经团队,唐僧和孙悟空影响最大,可以说,全是凭着这部经,他们二人才走到灵山并开窍的。

第五、对取经前途未卜先知。

可以说,乌巢禅师出场虽短,却是整本西游的灵魂人物,甚至可以说,唐僧自己要取的经,就他这里就取了。而灵山取的经,只是如来要传的,大唐开水陆大会需要的,却不是唐僧自己愿意念的。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那么,这乌巢禅师究竟是谁呢?有以下几种说法——

1、菩提祖师。有人说这是他继续来指导猴子。这种说法肯定是占不住脚的,如果是菩提祖师,他不可能装着不认识孙悟空。

2、如来。如来更不可能,作为堂堂佛祖,怎么可能扔掉那么大个公司,跑到树上来当鸟人。再说,也不可能不认识孙悟空啊。

3、观音。观音一直是取经领导小组组长,有什么指示,都时及时露面,给唐僧师徒交待清楚,她绝不可能来坐在树上。

那么,这乌巢禅师究竟是谁呢?有人考证,这和历史上的一位高僧非常相似。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这名高僧名叫鸟窠禅师(只有一字之差),浙江杭州富阳人。俗姓潘,本号道林,法名圆修。出生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晚年移居福清白屿(今江阴镇),圆寂于唐大和七年(833年),享年99岁,僧龄达80多年。他是白居易的最好朋友。

鸟窠禅师9岁出家,14岁到河南嵩山会善寺学习佛经。最后投到福建长乐人、著名佛教改革家百丈怀海法师的门下,“根教相符,遂明心要”,颇得法师的真传。

鸟窠禅师云游浙江杭州时,看到西湖背面的秦望山有一棵松树枝繁叶茂,盘屈如盖,于是就住在上面,因此有人叫他“鸟窠禅师”。又因松树上有一个鹊巢,有人又叫他“鹊巢和尚”。

鸟窠禅师是一个很有脾气的人,虽然名气很大,但常常“物我都忘,羽族驯狎,由兹不下近四十秋。”每一个太守(相当于杭州一把手)到任,只能从树下仰视。当时,太守裴常棣坚请鸟窠禅师下树结庵,始终说服不了他。

唐元和年间,白居易到杭州任太守,听到鸟窠禅师的怪癖,于是前往拜访,果真看到他端坐树上,就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赶紧下来吧!”鸟窠禅师却笑着答:“太守,其实你的处境更危险啊!”白居易百思不得其解。鸟窠禅师说:“薪火不停,识性交攻,安得不危?”意思是说官场沉浮,勾心斗角,危险处处皆在。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又问鸟窠禅师:“那如何禅解?”鸟窠禅师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说:“这三岁小孩都知道,不见得有什么高见。”鸟窠禅师严肃地说:“三岁孩儿也解道得,百岁老人略行不得。”

讲真,他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就像乌巢禅师传《多心经》给唐僧一样,白居易相当于一下理解了《多心经》的精辟,立刻改变了那种自恃清高的态度,于是拜鸟窠禅师为师,先后为其写了两首《赠鸟窠和尚》的诗,一曰:“形羸瘦骨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一曰:“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何年饮著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白居易另写一首题为《鸟窠与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白居易后来受排挤,被贬到苏州当刺史,鸟窠禅师终于下树离开杭州,南归于闽,并在福清江阴岛琼田山旁边垒洞为家,作为隐居之所,至到圆寂。

不管是乌巢禅师还是鸟窠禅师,他们都是洞悉了生活的智者,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