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读比精读更有助于理解?

学生年代,老师总是教导:阅读要字斟句酌才能深入理解。但在实际的阅读学习中,我发现很多时候泛读比精读更有助于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1.思路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我们的大脑更喜欢完整和连续的东西。泛读一目多行,即使是阅读晦涩艰深的专业材料,读不懂什么意思,却不妨碍了解文章大体讲what,这是完整;泛读的过程是连续的,从头到结束,所以思维也是连续的。

而反观精读,精读是关注每一句话,乃至落实到每一个字,而且是深入地理解,以吃透每一个字为目标,却因此使思路独立在只言片语而失了对整体的理解把握。

2.大脑的精力

泛读与精读,大脑需要耗费的精力是不同的。表面,看似精读可以深入理解并彻底吃透文章,但实际上,大脑的精力是有限的,对于精读内容较少的文章,可以通过精读实现通篇的深入理解,但对于大容量的专业文章,包括外语材料,要想将全文精读,精力便无法承受,或许会中途无法坚持而放弃;而泛读本身不需要耗费过多精力,且阅读的过程符合大脑对完整和连续的偏好,可以在耗费较少脑细胞的情况下泛读全文。

3.正强化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正强化,意思是当一个人做一件事得到积极的反馈,以后就会更愿意做这件事。泛读也是如此,当泛读在精力可以承载的范围内实现了预期的理解目标,阅读者就会更加愿意阅读学习下去;而精读过度耗费脑细胞却不能对整篇文章毕其功于一役,就会对阅读者带去负面影响,更加不愿意阅读和学习。

所以,泛读看似是走马观花,却反倒比精读更容易把握整体。

不过,泛读也并非完全不可以发展到精读,我觉得泛读虽然从表面上看有囫囵吞枣之嫌,但与囫囵吞枣有本质区别:囫囵吞枣本身就是不求甚解,而泛读,却是可以逐步实现深度阅读的:

方法:重复泛读,一次次加强阅读深度。

泛读可以是精读的一次次分步骤实现。第一次泛读全文之后,基本把握整体文意。之后,每一次,都用泛读以连续、完整的思路阅读全文,把前一次未重视和不理解的部分作为本次的泛读目标,直至把全文脉络不断细化、深化,最终达到与精读同等的学习程度(看个人具体需要)。

相较于精读,泛读对理解最实际的意义,我觉得是:能在轻松、无压力的状态下完成一次次思路连续、完整而层次较浅的阅读,比执着于每个部分且耗费精力的精读更能获得整体认识,也较容易在阅读中把握全文的关键词句和主旨,并在整体认知中举一反正,激发出更多的有益想法。

以泛读为目的的阅读可以在泛读中训练把握keyword和整体脉络的能力,以精读为目的的阅读也可以在阅读初期用泛读增加对文章的初步认知,把握主题脉络,以确保接下来的细化阅读有整体思路的指导。


文/《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网》:快速阅读、记忆力、注意力、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学习、能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