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吊瓶有哪些误区?

在经常发生感冒发烧的季节,医院急诊室的走廊上随处可见输液的病患。很多人一感冒发烧就去医院输液,认为这样好得快。但是一条“一项来自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其中,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保守估计,每年我国最少有10万人在输液后丧命”的传言,把人搞糊涂了,输液的危害竟然有这么大?

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秘书处负责人、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王克安教授澄清,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有关不良反应报告的数据,官方没有发布过因不安全注射死亡39万人这个数据,更不可能细分到不良反应、大输液以后死亡。此外,“我国一年的输液量达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的说法也不科学,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解释“这组数据是生产量。我们国家每年生产的输液制剂一部分用于出口、一部分动物使用,还有一部分在流通环节流转,到了医院以后,不光是用于输液,还用于手术冲洗、创口的换药、血液的透析、腹膜的透析等等其他方面,用量还很大,而且医院也有库存。人均输液8瓶以上的说法是不科学的。”我们要反对滥用输液,不是反对输液。那么关于输液还有哪些误区,是我们一直深信不疑的呢?

输液治病好得快?

有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医务人员认为“输液治病好得快”,只要得了病,首先想到的就是输液。输液通过血液起效,作用是快,而且这种方式不需要病人的配合,对非常衰弱的病人、意识不清的病人、不能吞咽药物的病人都可以使用。除此之外,当口服无法吸收起效时,也要采取注射的方式(当然不一定是输液)。但也同时存在风险。比如,有的患者对某药物过敏而不知道,通过口服的话,不会立即产生严重后果,还可采用催吐等方式排出体外。若是采用输液,药物很快就会进入体内,不良反应也会更快显现。

输液调快点,病好得快还节省时间?

不少人在打点滴时,嫌速度太慢,自行调快滴速。殊不知这一小小举动也许会导致昏厥甚至死亡。2011年,在一起医疗事故中,患者在滴注过程中死亡,鉴定原因就是患者滴注的林可霉素滴速过快。

专家:首先,不赞成遇到发烧、感冒、腹泻等就输液。公众用药要遵循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的原则。其次,若输液,切不可自行调节输液速度,一般情况下,成人输液速度为40-60滴/分钟,儿童为20-40滴/分钟,老人不应超40滴/分钟。一些特殊患者,如患有心脏病(尤其是心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者,输液速度应控制在30-40滴/分钟为宜。输液速度过快,易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衰或肺水肿等不良反应。如硝普钠滴注过快可使血压急剧下降。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滴注速度应为8-15滴/分钟,过快可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甚至昏厥。钾剂滴速过快或引起高钾血症,表现为四肢无力、手脚口唇发麻、呼吸困难、心率减慢、心律紊乱,甚至心脏停搏。

孩子常输液,血管多玻璃渣?

该说法来自国外一项动物实验结果,国外研究人员曾在动物身上做过实验,解剖发现输液多的动物血管上留有玻璃渣,这说明现实社会当中“输液留下玻璃渣或塑料残渣的情况确实有可能出现”。发表该言论的专家是广东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陈运彬,他认为媒体误读了他的本意,他解释说这里所谓的玻璃渣并非日常所见的玻璃渣,只是静脉输液微粒中极少见的一种。静脉输液微粒是在药物制造、药物存放、医疗器械、配置人员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医学上早已肯定静脉输液微粒的危害性,但可以规避,无需夸大风险。

其实,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对于微粒的控制,医学上有严格的要求。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100ml以上静脉滴注用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每1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个,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个。输液微粒非人的肉眼所能看见,因为人的肉眼只能看见50μm以上的微粒。但输液是大剂量并且直接进入血液的,出现问题常常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如果输液所用的药品存在质量问题,会比口服药物更容易给患者带来伤害。所以输液一定要听医嘱,切忌贪快盲目输液。

记住,这4种情况才要输液

如果你——消化功能差,无法口服时;外用药不能达到相应效果时;严重急症,口服药不能缓解时;药物可能伤害组织、血管时,可能需要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PICC(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等输液方式…请遵医嘱开始输液治疗。如果你不是这四种情况之一,请继续看下面的安全输液建议:

1.听从医生的建议。

2.与医生讨论输液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有无可替代的口服药物。

3.不主动要求输液,也不要一味拒绝。

4.只在正规医疗机构或有医护人员监护的条件下输液,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5.“挂着输液奋战在工作岗位上”这种事听上去很感人,但并不安全。

6.不要自己调整输液的速度。